第A14版:城事/综合·气象
3上一版  下一版4
 
带着乡愁,那诗人走了
周日 福州气温或创新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着乡愁,那诗人走了
昨闽籍诗人余光中病逝;2011年回乡时,他曾为海都报题词,记者回忆他们眼中的诗人
余光中为本报题词
二○一一年四月余光中回泉州时接,受海都记者采访(资料图)

N海都记者 宋晖

海都讯昨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在台湾高雄病逝,享年90岁。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9月9日生于南京,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外文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昨日,在微信朋友圈中他的那一首《乡愁》被疯传。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一首新诗在厦门发表

1949年6月22日,余光中在厦门的《星光日报》上发表了《扬子江船夫曲》,这是他首次发表新诗。当时他是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的学生,刚从金陵大学外文系转学来厦不久。

福建籍诗人安琪告诉记者,“在厦大的那个学期,21岁的余光中踏上了朝拜缪斯的漫漫长途。余光中在厦门的《江声报》和《星光日报》上发表了七首新诗、七篇文艺评论还有两篇译文。文学大师余光中创作的起步不是在他出生的南京,也不是在他就读过的金陵大学,而是在福建的厦门大学。”

有华人处皆能诵《乡愁》

提起余光中,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一首《乡愁》。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湾家中写下了《乡愁》。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人,可以称,有华人之处皆能诵《乡愁》。

余光中先生曾接受过

本报记者的采访,谈及这首《乡愁》,“我是1949年从厦门离开大陆的,先去香港,1950年去了台湾。一直到1972年,那时候我已40多岁了。那时两岸不可能交流,感觉回归无期,所以在这种心情下,写出《乡愁》。当时一口气写了很多‘乡愁’,比如《乡愁四韵》,后来由罗大佑谱成曲,另外还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做《民歌》。”

余老不只有“乡愁”

厦门作家南宋告诉记者,“其实余先生的创作题材很广泛,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咏物和写人,怎一个‘乡愁诗人’可以概括。”比如,《珍珠项链》是写亲情的,那是他和妻子去欧洲旅行,经过一家珠宝店,给妻子买了一串珍珠项链,纪念他们结婚30周年,露珠、雨珠、念珠和珍珠,串起了他们长长的同甘共苦的岁月;《厦门的女儿——谢舒婷》是写友情的,那是他携妻子渡海去看舒婷和她的先生,在郑成功雕像前见面,绕小径上山,到了舒婷古风犹存的家,吃到舒婷亲手做的具有闽南风味的地瓜粥;《浪子回头》是写乡情的,那是1995年重回厦门,清明节的雨让他想起了青年在厦门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时他家住在中山公园附近,经常骑着脚踏车到厦大上学,有一天雨下得太大了,只好借住在一个同学的宿舍里,睡了一晚才回去,那时他正开始写诗。

83岁完成40行长诗《洛阳桥》

2003年9月,阔别故乡数十年之后,他第一次回到了故乡泉州永春。回泉州的感动,最直接地体现在他写的散文《八闽归人》中,3000多字的文章里,竟然有2600多字写的是泉州。

2011年,余光中第二次回到故乡。4月22日,余光中花了一个多小时,以1060步走完洛阳桥,回到台湾高雄后,他于5月4日写就40行长诗《洛阳桥》,当时他已83岁了,这是他写的第一首关于泉州的诗。

□海都记者眼中的余光中

健谈幽默 创作力旺盛

余光中走了。昨日中午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屏了。但我想,这位曾说过艺术家是需要孤独的亲切的老人,一定是觉得天堂清净,继续创作去了。与余老的结缘是在2011年4月,当时余老受好友邀请,参加家乡的活动,并为洛阳桥写诗。他在泉州4天的行程中,我有幸全程参与,也见证了余老诗人的另一面。余老平易近人,也很健谈、幽默。

提到李敖骂他,他笑称,那是李敖的生活离不开他。提到家人,他笑称自己的生活被5个女人包围,有时有点唠叨,但也是另外一种幸福。

他很念旧,心心念念着家乡。酷爱家乡的铁观音,还有牛肉羹、面线糊等各种小吃,还说有机会一定要把4个女儿都带回泉州,踏一踏家乡的土地。他很念情。

我想,正是这种风趣,才能让他保持那样旺盛的创作力吧。余老写作之快也特别让人佩服,当天记者邀请余老为本报读者题词,并简要地介绍了本报后,他仅思索了10秒钟,美好祝福就跃然纸上,叫人称好。乡愁未解,余光犹在。余老,愿您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海都记者 陈丽娟)

88岁的余老 思维敏捷

今年的海丝国际艺术节举办之前,我还念叨着余老是否会来。谁料,昨日中午却传来他走了的消息。2015年11月的亚洲艺术节,我采访余光中。当时,余老来到家乡永春,为以他名字命名的余光中文学馆揭牌。

印象深刻的是,当年88岁的余老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令我敬佩不已。他为人随和,采访过程谈笑风生,令我倍感亲切。他笑谈,他在台湾都是自己开车上下班。

一个小时的采访,他精神抖擞,对答如流。这期间,他的夫人范我存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屡次让他中途休息,都被他婉拒。

昨日的媒体圈、朋友圈,都被余老仙逝的消息刷屏。余老,走好。从此他的天堂没有乡愁。

(海都记者 曾小琴)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