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赵杨 汤先增/文包华 肖春道/图
海都讯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在福州,随处可以遇见秀丽的山水、迷人的风景。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福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持续优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也让榕城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有福之州的生态底色愈发靓丽。
国家森林城市好生态就是好福气
全长19公里的城市森林步道——福道,被央视连续两天进行报道,成为全国的焦点。
刚刚出炉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福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位列前三,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也正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前头、作表率。就在10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福州“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好生态,就是好福气。近年来,福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4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福州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思路,着力构建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树种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目前,福州森林覆盖率达56%,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4年的12.94平方米提高到15.05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范围内对居住区的覆盖率达91.9%,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由42.92%提高到43.93%,宜居指数越来越高。
空气好不好,数据来说话:2013年,福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4%,全年22天超标;2016年,福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8.6%,全年5天超标。自2013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发布以来,福州连续3年年度空气质量排在前十。其中,去年福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五、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
猛药治内河打赢攻坚战
福州自建城以来就与水密不可分,市区内河纵横交错,是正儿八经的水乡。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福州的内河,却不再被市民提及,“黑”、“臭”几乎成了内河的代名词。去年下半年起,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系统、科学、管用”的治水方针指引下,福州市创新水系治理模式,一场针对城区43条黑臭水体的治水攻坚战全面打响,这也是福州史上最大规模的治水“战役”。
去年底,福州在梳理出800多个内河问题清单的基础上,引入PPP模式。福州7个水系PPP项目包同时推出,在全国来说,规模仅次于北京市(8个),所有项目包从谋划到落地开工平均120天,PPP方案的“福州模式”得到住建部高度肯定。
“下猛药治沉疴”,据悉,在福州43条有黑臭水体的内河中,现已完成治理工程的有39条,相关部门向市民开展满意度调查,已完成调查的13条河道,市民满意率均达90%以上;剩余的4条河道也正在扫尾施工,将在12月30日基本消除黑臭。
一方面是治,而一方面是管。而福州市还印发了《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以区域为单位设立市、县、乡三级河长,以流域为单位设立市、县、乡三级分级分段河长。河长制指的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进一步提升福州市河流保护管理水平。全市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问题都进入各级河长管理范畴。
水清河畅福州的回归已经不远矣。
“生态产权”出售 低碳玩出新妙用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打破唯“GDP”论,福州在全省率先实行差别化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
近年来,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福州市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工业企业则向南北“两翼”转移。数据显示,目前,福州城区共有400多家工业企业进行异地搬迁和腾笼换鸟发展,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自2014年9月27日福耀玻璃作为福州首家企业参与首场排污权交易以来,截至2016年底,福州累计进行了180笔排污权交易,交易金额累计9088万元,位居全省前列。目前,福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实施对象,已从8个行业试点扩大为所有工业排污单位,这意味着,福州市已全面告别无偿排污时代,同时福州市已有52家企业正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
而随着福州市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拥有的“生态产权”种类越来越多。这些“权”不但可以用于支持自身发展,直接出售获利,还能“玩转”绿色金融。通过这些“妙用”,企业明确了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主动为绿色让步。
今年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大会暨低碳城市发展论坛上,福州获得“年度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称号。
“福州获此殊荣反映出福州市近年来将低碳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取得显著成效。”福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感叹,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市作了大量的努力,比如积极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参与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着力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