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搜集两万多块古砖 只为修旧如旧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年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搜集两万多块古砖 只为修旧如旧
71岁的陈实生,是闽南古建筑营造技艺的非物质代表性传承人,浸淫古建50多载,每一次修建,都力求尽善尽美
年纪再大,他也要爬上屋顶,亲自施工

N海都记者 陈恭璋 夏雨晴/文 黄启鹏/图

海都讯 2016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八届“薪火相传——传统村落守护者”颁奖仪式上,泉州市闽南古建筑老工匠陈实生当选“全国传统村落守护者十大杰出人物”,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今年71岁的陈实生,被誉为“当代艺匠”,1947年出生于“建筑之乡”泉州惠安的一个建筑世家,13岁起便在父辈的引领下,一步步掌握了闽南古建筑的营造工艺。50多年来,他主持修缮承建的闽南古建特色的寺庙、祠堂、牌坊、亭阁大大小小上百座,遍及祖国各地以及印尼、新加坡等地,每一座都古色古香,美轮美奂。

一个窗格子、一面墙、一个屋檐 都有深沉的寓意

不久前,海都记者来到陈实生的家中,古稀之年的他,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我1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去工地做学徒了,一点一点地学习。”陈实生说,他那一批学徒只有几个,但是工地的老师傅有很多;为了让老师傅多传授一点技艺,他每天不仅要学习建筑的点点滴滴,还要帮老师傅洗衣服、做饭等。

在父辈的引领下,陈实生一步步掌握了闽南古建筑的营造工艺,并立志传承祖业,保护这项特殊的技艺,除了砖砌工艺,对古建方面的其他工艺,陈实生皆有涉足。他说,他对闽南传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工艺十分热爱,因为闽南古建筑中的每一个窗格子、每一面墙、每一个屋檐,都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建筑美学的精华。

陈实生说,闽南古建筑的屋檐,会做多层干砖纹路,其中最底部是丁字形,寓意是希望人丁兴旺,往上一层是河沟形,希望财源滚滚来;闽南一带的建筑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更是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一种象征。

“微微叉开的尾部就像燕子归巢时的形态,又叫‘双燕归脊’。”陈实生说,闽南一带,有千千万万的游子在外打拼,燕子须归巢,人也要落叶归根,燕尾脊寓意着父母盼儿归的思念,饱含着游子的记忆、亲人的牵挂。

几十年来修缮承建上百座古建

如今的陈实生,每接手一处古建工程,他必亲临现场。他说,不是信不过徒弟和工人,而是他看到古建工程就坐不住,闲不下来。

因此,在每一次的古建筑建设中,他都精雕细琢,力求尽善尽美,几十年来,他主持修缮承建的具有闽南古建筑特色的寺庙、祠堂、牌坊、亭阁大大小小上百座,遍及祖国各地以及印尼、新加坡等地。多年来,陈实生和他的古建筑团队承建了一系列的闽南古建筑,典型的有:厦门鼓浪屿闽南四落大厝、南安中宪第演武厅、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泉港涂坑十三行万捷大厝、泉州西街宋宅洋楼、厦门观音寺等。一座座古厝、寺庙的恢复,这些古建筑工艺的展现,为现代人寻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陈实生说,2015年,始建于1912年的泉州西街116号宋宅后座洋楼启动修缮,他负责修缮砖砌部分,于他而言,这次修缮没有什么难度,工艺不难,收砖倒花了不少工夫。“修旧如旧,就要找同时代的砖,我只能到各地去搜集。”他说,为此他走遍晋江的各个角落,终于搜集了两万多块古砖。

因为技艺精湛,陈实生获得的荣誉无数,比如,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全国传统村落守护者十大杰出人物”,他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者;在中华传统建筑艺术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暨全国首届寻找“当代艺匠”活动中,他获得“中华传统建筑艺术传承与创新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传承古建技艺濒临危机他想到大学培养人才

如今,已届古稀之年的陈实生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传承好这项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他说,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闽南古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并呈多样形态,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有文化价值的闽南古建筑或破败、或荒废,甚至是拆毁了,只有极个别的村落或古民居被保护了下来。

面对这种情况,他十分痛心。作为闽南古建筑行业的传承人,陈实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人们对闽南文化的重塑之心,对闽南古建筑的保护之心。他说:“研究闽南古建筑技艺,建设修缮更多的闽南古建筑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的职责,我希望更多的人走入这个行列,共同保护好我们的传统精髓。”

如今,传统古建筑工匠传承技艺濒临危机,而且古建筑营造工艺实行传统师徒传承制,而高校理论式教育等问题,使得陈实生思考更多的是技艺传承的问题,所以他正在和高校的古建筑专业学校商洽,想开展校企合作古建筑技艺传承创新机制来设立专门的学科,合作培养学生,录用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里,两年在校学习理论,两年时间跟随他上工地学习古建筑技艺;毕业后,他会根据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决定是否授予徒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