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八闽大地,一批又一批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点滴创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也定义着自身的价值和成就。
面对困难和危险,他们冲锋在前不计利害;疾风骤雨中,他们舍小家守护着万家灯火;远离家乡和父母,他们为建设新福建添砖加瓦……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今日起,海都报将推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系列报道,记录那些奋斗在八闽大地上的人和事。
N海都记者 王林成/文 包华/图 实习生 陈凤鸣 通讯员 许流钦
核心提示 红庙岭,地处福州晋安的北峰山区。在这深山老林中,郑贞良和翁延建日复一日地和垃圾打交道。他们很清楚自己坚守和奋斗的意义,每天,有近5000吨的生活垃圾被运到这里,进行处理。整个垃圾处理场的正常运转,关系到福州全城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从苍蝇满天飞、垃圾粗放填埋,到生态环保为先、垃圾分类处理,红庙岭垃圾处理场20多年的变化,让他们感慨万千。十几个项目齐头并进,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垃圾,这是红庙岭不久之后的蓝图,而郑贞良、翁延建等一批红庙岭劳动者也在默默贡献着点滴努力。
三兄弟的坚持 一干就是22年
早上6点多,天蒙蒙亮,郑贞良就娴熟地操纵着铲车,将卸在地上的垃圾铲起,倒进两三米深的填埋坑。
47岁的郑贞良是红庙岭垃圾处理场重型特种机械操作手,也是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他还有两个弟弟,同样也在垃圾处理场工作。
“我是土生土长的红庙岭村人,当年家中土地被拆迁征用后,我们三兄弟和父亲就进入了红庙岭垃圾处理场工作。父亲已经到龄退休了。”郑贞良说,他的工作很简单,22年来就是干这个事,把垃圾“搬”进旁边的填埋坑。
岗位很平凡,但郑贞良深知这个岗位的意义,山里不能正常运转,山下的城市就会乱了,自己日复一日干的这件事,也是在为福州做贡献。“从最早的时候借钱结婚,到现在住上自己的房子,将孩子培养成才,工作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郑贞良说,奋斗是值得的,这些都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说起垃圾场20多年来的变化,他用了四个字——翻天覆地。“我从垃圾场的第一车垃圾开始,就参与其中。刚开始,这里的处理就是粗放填埋,整个场区的环境非常差。而现在,部分垃圾已被利用进行焚烧发电,一些填埋区也将改造进行生态修复,种上植被。”
郑贞良说,如今政府在不断倡导生态环保的理念,危险废物综合处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一些项目相继启动,这让他相信红庙岭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
守住青山绿水 苍蝇已不见了
同样感受到红庙岭巨大变化的,还有福建保罗环保能源公司的总经理翁延建。
“2006年,刚来到这里是冬天,汽车上停满了苍蝇。当时这里的空气里飘着恶臭,暖和的引擎盖,成了苍蝇理想的休息站。”翁延建对这一幕印象深刻,之后的改变,他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2007年,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投入使用;2014年,工厂又扩建了二期。如今,总计三条生产线每天可以“消化”220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为垃圾填埋大大减量。而垃圾经过焚烧处理,每年能发出上亿千瓦时的电,产生的炉渣可以制成生态砖,最后留下的体积只有2%左右。
“十几年时间,焚烧处理垃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500多万吨,相当于一座大山坡,这也是守住了一片青山绿水。”63岁的翁延建已过了退休年龄,但想到这些,他就觉得自己的坚守是有意义的。眼下,红庙岭的环境越来越好,引擎盖上的苍蝇已经不见了。
目前,他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已迈出了第三步——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已全面启动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生产线。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项目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推进,预计今年底投产后,每天还能增加1300吨的垃圾处理量。
幸福蓝图 四大项目同时建设 生活垃圾不再填埋
郑贞良和翁延建,这些红庙岭劳动者奋斗出来的幸福,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带来一座城市的飞速进步。
记者了解到,目前红庙岭垃圾处理场有10个在建项目正在同步推进。“根据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这些项目中,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餐厨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红庙岭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封场及生态修复等四大项目将力争在今年底全部投入使用。”福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四期、厨余垃圾处理厂等5个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建设,到2020年,福州城区将具备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能力。经过分类减量,城区所有剩余的生活垃圾将实现全焚烧,做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原本传统的垃圾填埋方式,也会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