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肖颖 吴臻
海都讯 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许多人知道了“文物修复师”这个行业,一些古老的器物在修复师的手中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在普通人眼里,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严谨而枯燥,需要静得下心,忍得了寂寞,这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然而在福州,有位90后姑娘,她年龄不大,但60多岁的工艺美术师都得尊称她为“老师”。前不久,她还上了央视《开讲啦》节目,她修复的作品让主持人撒贝宁连连惊叹——她就是24岁的文物修复师唐洁。
清代盘子碎成7块,她花了3年修复
昨日,记者在唐洁的工作室见到了她,长发及腰,细眉入鬓,着一身粉色禅服,裙摆飘动,灵动而沉静。
唐洁是宁德古田人。对于与文物结缘,唐洁说,与爷爷喜好收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我从小就喜欢这些器物,有种天然的亲切感”。
她说,14岁时,她便师从南京文物研究所的叶剑飞老师学习修复文物。趁暑假,她跟着叶老师下工地、捡瓷片,从最简单的给器物归类做起,渐渐地掌握了娴熟的修复技艺。从跟徒到现在,唐洁入行已有十年。
唐洁向海都记者介绍,修复文物的大致流程是,首先分析器物,包括朝代、形质、釉色、笔画等。其次,拼接整理,进行一个预拼。最后再粘接、配补、打磨、仿釉、抛光。“这个功夫有些人花五年时间可以做到纯熟,有的人得花十年甚至更久。”唐洁说。
她介绍,一个器物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工夫来修复。她说:“一个小小的缺口,要成千上万笔触去重复修复,修复时,连厕所都不敢上,因为修复工作对光源、色阶、调色的要求非常高,可能上完厕所回来,就找不到我们要找的色感了。”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唐洁被央视《开讲啦》节目邀请作为嘉宾,对话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节目中,唐洁展示了几件修复的作品,让龚良院长和主持人撒贝宁连连称赞。唐洁向海都记者介绍,其中作品“清·乾隆青花黄地盘”,一共碎成7大块,她花了大概3年的时间修复完成。节目组评价唐洁:她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工匠”精神,专业、敬业、精工细作、目标远大、锲而不舍。
唐洁的老师、南京文物研究所的叶剑飞老师介绍,目前全国真正做文物修复的也就2000多人,唐洁在其中应该是最年轻的。
首创3D金缮修复,大漆过敏拼命挠桌子
据了解,除了文物修复之外,唐洁大学的专业是艺术设计,还师从寿山石雕刻大师刘北山学习寿山石雕刻。2013年左右,她开设了唐洁工作室,开始独立修复文物。
在唐洁的工作室,海都记者看到了唐洁首创的3D金缮作品“蛙·界”,这是用宋代的古窑具残器结合独创的3D立体金缮雕刻,古窑粗砾,金蛙细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唐洁向海都记者介绍,金缮,以金修缮,是中国漆艺流入日本后,与日本“侘寂”美学融合,形成的一种修复技艺: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对破损器物碎片进行粘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敷以金粉或贴上金箔装饰。“初学者接触大漆会全身过敏,一旦过敏,身上就会肿起来,我既不敢抓,也不能吃药,要靠自己的免疫力扛过去,实在痒得受不了,就死命挠桌子。”唐洁说。
唐洁向记者展示了一组金缮作品“残荷”。她说,一次她在左海公园散步,看见园中残荷,回来就把这一图景运用到了建盏的金缮修复中。
抚平器物“创伤”,为主人修复情感
唐洁还推出了器物的“情感修复”。唐洁说,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一些物品可能本身并没有很高的价值,但对个人来说却意义非凡。可是它损毁了,人们的情感依托就受损了。
唐洁说:“曾有个80多岁的老奶奶来修复玉镯,说玉镯是她过世的老伴送的。还有个女孩子,来修复一个塑料杯子,这个杯子是她过世的爷爷送的。这些修复工作我们都会做,有时候修复的成本已经超出了器物本身的价值,但情感是无价的。”
唐洁告诉记者,她有个学生,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姑娘,拿着一个建盏来找她。这个建盏是她男朋友心爱的一个器物,但是在他们两个发生争执的时候,不小心损坏了,“她跟我说过,希望未来的另一半可以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接走她。我就在建盏原有的伤口上设计了一朵祥云,她把这个盏带回家,向男朋友求婚,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之所以推出情感修复,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文物修复师这个行业。”唐洁说,择一事终一生,做到极致,就是种工匠精神。
生活中的唐洁最推崇宋人的生活方式:吟诗作画、焚香点茶。点茶也是她的一个“绝活”。“我的朋友都比我大很多,同龄人说我太老派了,连现下最流行的抖音短视频都没有看过。”唐洁说,她最享受文物修复的过程,就像与作者对话,既是文物修复的过程,也是自己心灵修炼的过程,“我的原名叫瞿汕,老师给我起了唐洁这个名字,希望我守护初心,守护好每个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