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闽味
3上一版  下一版4
 
“音乐是我的乡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音乐是我的乡愁”
——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创作型二胡演奏名家黄忠钊
创作型二胡名家黄忠钊
黄忠钊常担任自己创作的民乐合奏的指挥
黄忠钊用二胡为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弹唱民谣

N海都记者 肖颖

海都讯 “扁担洋桃卖……”下了晚自修,村里的几个愣头小男孩,借着煤油灯忽明忽暗的光,挺着膀子、扯着嗓子,齐齐唱起了这首闽清民谣。当年小学六年级的黄忠钊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后,他会将这首乡里传唱的《卖洋桃》改编创造后,由国内顶级的乐团,在顶级的音乐厅里演奏出来。

黄忠钊,福建闽清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创作型二胡演奏名家。其创作的《节日榕城》《卖洋桃》《南音赋》等作品,曾获得福建省文艺百花奖一、二、三等奖及教育部、文化部颁发的各类奖项。

黄忠钊教授说,他更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音乐人,一个单纯爱着、享受着民乐的人。他的音乐之根来自于民间,并不断从福建这块有着浓浓地方特色的土地中汲取营养。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黄忠钊的创作灵感有许多来自海丝文化,这在他的作品里多有体现。

他的乡愁浸润着他的音乐,他的音乐走出了福建,又走出了国门,在与其他国家音乐的碰撞、融合里,自信而有力量。

舅舅拉二胡妈妈弹钢琴 小时候的中西结合

近日,海都记者来到黄老师位于福州仓山花香园新村的家中拜访,进门就可看见琴室的两扇大窗,窗外有古榕斑驳,窗内是黄老师创作的案头,摆放着几张正在修改的乐谱,黄老师正在为即将举办的音乐会忙碌着。说起与民乐的缘分,黄老师的心里藏着他生长的偏僻小村。

黄老师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闽清塔庄镇龙池村。外公和三个舅舅都会拉二胡、吹笛子,在当地很有名气。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民乐有种天生的喜爱和敏感。

“小时候村里来了唱大戏的,舅舅就把我架在肩头,挤过人群让我坐在台沿上。我面向观众,底下的人在看戏,我竖着耳朵听戏,听戏里的音乐。”黄老师说,民乐主要是吹拉弹打,是线性的,少有大乐队的思维。他创作中的多声部思维,得益于他的母亲。

“外公家挨着教堂,里头有个美国传教士组建的唱诗班,能多声部合唱。母亲从小在唱诗班里,跟着美国传教士学习音乐,这在那个年代的穷山村里特别了不得。”黄老师说,后来,母亲考上了省城的教会学校的幼师专业,还曾在电台里演奏钢琴。毕业后,母亲回到闽清山区,用脚踏风琴为闽清山区的音乐教育奉献了一生。“老太太90多岁了,对键盘依然门儿清,信手拈来就是一段名曲。”黄老师说,小时候,母亲外出时,他因为想妈妈,常哼唱起民谣《更打》,后来这段旋律也被他用进了自己的创作中。现在探望老母亲时,他还常常用二胡为母亲演奏他小时候母亲教他的民谣。

说到《卖洋桃》,黄老师说,那是他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常唱的旋律,最后“洋桃卖到了北京去”。2011年左右,黄老师将这首民谣创作成管弦乐的大曲子,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中演奏,与全国挑选出来的另外11首曲子同台竞技,最终在金奖空缺的情况下,摘得银奖,还获奖金3万元。

说起当时获奖的场景,黄老师仍抑制不住激动,“参赛的都是中国著名的职业作曲家,我是业余的,当念到我的名字时,都没有人知道。”黄老师说,那晚的北京天寒地冻,手里拿的奖杯、捂在他胸口的3万元奖金是那么的滚烫,恨不能呼朋引伴,饮酒庆祝。

黄老师说,那时候的成功,让他再一次强烈地意识到“本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民乐价值观念。他说,福建的方言、戏曲、民谣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旋律经过民间老艺人的传唱、打磨后变得魅力非凡。

汲取民间“养分”土音乐走向世界

1978年恢复高考后,已结婚生子的黄忠钊被福建师大音乐系破格录取,后又到上海音乐学院干部专修科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他参与了全国社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的编撰工作。

“在大学里规范系统地学习,接触了许多中西名乐曲,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毕业后的这项工作,又让我聚焦于民间音乐这一文化遗产。”黄老师说,那时候他们像猎犬一样到处收集福建各地的民间器乐曲,他负责整理、记录,校对音、谱、图、文、像,他还为南音中的十四首器乐曲记谱。“民间音乐本身是比较粗糙、原始的,我在家里用三用机反复听反复听,闹得家人都对我有意见了。”黄老师笑说,编撰工作进行了十几年,非常的辛苦。但正是这项工作,为他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看到了福建民间音乐这一广袤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反馈给了他许多珍贵的素材。

黄老师告诉记者,他曾向郑耀西琴师学习歌仔戏的乐器大管弦,并将歌仔戏中的曲牌唱段融进了自己创作的《五缘一家亲》,在赴日本参加“亚太地区弓弦乐器音乐会”时,黄忠钊不仅用二胡演奏了《更打》,还用大管弦原汁原味地演奏了歌仔戏的曲牌,极大地感染了当地的听众。演出结束后,主办方找到黄老师希望他能留下曲谱和乐器,黄老师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应仅局限在中国,它应该涵盖整个的华文文化圈”,黄老师说,出访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时,他将中国的民乐带出去与其他民族的音乐产生激荡、碰撞出火花,同时他也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民乐,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创作里。“这是一种继承、传播、再继承、再传播的过程。”他说。

黄老师介绍,他将日本冲绳的民谣《岛歌》改编成民乐合奏,作为即将举办的音乐会的“安可”曲目。“这也是我想表达的文化交融的意义。”黄老师说。

备战音乐会展现海丝风采

最近,黄老师带着学生,正为6月18日的音乐会热身演练,他为这次音乐会取名《忠情八闽》,届时将在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音乐厅举行。

“我的朋友评价我,以二胡为中心,以创作、指挥为两个基本点”,黄老师笑说,此次音乐会,他除了创作、演奏之外,还担任部分曲目的指挥。

“每一个音符都是自己的心血”,对于音乐会的主要曲目民族管弦乐《丝海随想》,黄老师说,曲谱一直在修改,还没有最终定稿。《丝海随想》的音乐深厚凝重,既有率真的抒情,又有石破天惊的狂暴。这部作品仿佛将人带入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海丝命运的丝路主题呼之欲出。

《丝海随想》取材于南音的著名唱段《为伊割吊》(《为他牵挂》),他曾听过许多南音团演唱过这首曲子。他说,当时觉得美归美矣,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直到听到一位中年的菲律宾女华侨演唱这段《为伊割吊》时,那种饱含对故土的牵挂、对祖国的虔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段旋律搬上舞台。”黄老师说。

另一首新曲《采苹》,是诗经“野有蔓草,萋萋莫莫……”的意境触动了他,他将一首闽西古老的山歌融入其中,加入人声、流水声、鸟鸣声等模拟音效,将清丽婉约、摇曳多姿的采苹少女展现在听众面前。

黄老师说,福建“十里不同音”,方言活泼丰富,戏曲有闽剧、歌仔戏、梨园戏等等,福建民乐生长的土壤源于这两者。他一生都致力于展现福建的音乐色彩,他认为本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民乐的缺乏自信,在作品的创作和演奏中用洋包装,这样难免落于不伦不类。

正如他老师胡登跳先生所言,民乐就是要土,但也要出新,以情感人。黄老师说,民乐要经过提炼,由俗入雅,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民乐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忘记它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