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闽味·气象
3上一版
 
抗倭戚将军 醉卧于山石
高考第二天 全省阴天为主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倭戚将军 醉卧于山石
五集纪录片《戚继光》摄制组日前来榕取景,再现戚继光在闽传奇故事
戚继光醉卧之处
光饼成为福州传统小吃
于山戚公祠

N海都记者 肖颖/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日前,浙江卫视五集纪录片《戚继光》摄制组来榕取景,先后走访了福州张经墓、三坊七巷、于山戚公祠等地,寻觅这位民族英雄四百多年前在榕城留下的足迹。其中,于山这座市区的名山,保存了戚继光最多的传奇故事。

当年的军粮如今成传统小吃

昨日,海都记者从于山风景区南门向西北而上,约200米后,便是戚公祠所在。戚公祠旁有“醉石”,祠厅前方是戚继光生平事迹展厅。顺着山路而上,在状元峰附近,一块大石被榕树根系包裹,大石上刻有“平远台”三个大字。

文史专家卢美松告诉海都记者,戚家军大败倭寇班师回福州时,省城的官绅百姓为了感谢他,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因平远台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将士们分散到山上各处饮宴,戚继光则提着酒壶亲自到各处为将士们敬酒。酒饮多了,他见一方岩石平坦,就在石上仰卧入睡,后人将这块石头命名为“醉石”。戚公祠也是选择在靠近他醉酒之处兴建的。

卢美松介绍,除了在闽抗倭,为沿海民众解除海患外,戚继光还为福州人留下了一种传统小吃——光饼。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圆形,中间留孔,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后人感念戚公,取戚继光的“光”字,把这种小饼叫做“光饼”。

卢美松说,光饼由面粉加盐烤制而成,征东饼是另一种光饼,它是面粉加糖进行烤制的。海都记者了解到,在鼓楼区北大路上,目前仍有几间光饼店,卖的正是这种光饼。

纪录片《戚继光》摄制组导演程浩浩告诉海都记者,福建是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地区之一,因此,摄制组此次来闽走访了福州、泉州、仙游等地取景。该片是国家广电总局年度重点项目,由浙江卫视承制,预计在下半年播出。

郁达夫游于山填下《满江红》

在于山的一块石壁上,刻着郁达夫1936年游于山戚公祠时,填写的《满江红》。词中,郁达夫内心油然而生荡除入侵之敌的浩然正气,至今读之,仍让游客热血沸腾: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戚继光入闽抗倭三次大捷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据传,戚继光原是“抗倭第一人”、曾取得“东南第一捷”的福州洪塘人张经的部下。张经被严嵩党羽构陷冤杀后,他接其衣钵,担起抗倭重任。

据《于山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34岁的戚继光率兵六千人支援福建抗倭。当时,盘踞在福建的倭寇有数万人,分布在沿海各县。倭寇横行,民不聊生。戚继光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取

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得了三次大捷:

戚家军入闽的第一个目标是倭寇的大巢宁德横屿岛,横屿的地形“潮来一片汪洋,潮退尽是泥塘”。泥中寸步难行,戚继光查看过地形后,决定一天内攻下岛屿。起初,众将士不信,戚继光命士兵多备干草,等待退潮时,将草铺在地上,人在草上爬行。戚继光亲自擂鼓,百步一歇,不一会儿,士兵就登上了岛屿。原本依仗地势险要,在岛上饮酒作乐的倭寇目瞪口呆,戚家军经过三个多小时搏斗,斩敌300多人,救出百姓800多人。

第二次大战发生在福清牛田,称“牛田大捷”。当时,各衙门有不少书吏被收买做探子,因此倭寇消息灵通。戚家军到福清后,戚继光假意连日拜访宾客,毫无出兵的意思。倭寇因此放松警惕,一晚,戚继光大宴宾客,酒到三巡,他借口出去方便,结果大家左等右等不见他回来。原来,戚继光早已奔赴校场率兵剿寇去了,睡梦中的倭寇还来不及披甲执刀就已成为俘虏。天蒙蒙亮,大街上就传来了戚家军获胜的喜讯。

戚继光在福清时得知,有四千多名倭寇占据莆田林墩,他随即率军剿寇。到莆田后,他命士兵借宿民居,自己则赴宴、拜客,以此迷惑探子。当天深夜,士兵们悄悄集合,吃过干粮后,向林墩进发。林墩到处港汊分布,戚家军借天色漆黑,在拂晓前将倭寇围住歼灭,斩首900多人,救出百姓2000余人。

据《于山志》记载,经过三次血战,倭寇被驱逐出海,林墩一战戚家军伤亡惨重,也无力再战。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