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影像
3上一版
 
父辈的手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8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辈的手艺

刨刀抛光方木条,既是手艺活又是力气活
八一公园里的木屋老宅,将修旧如旧
相比电锯,老师傅还是更习惯用木工锯
修缮老宅,斧头也不仅是用来砍劈
一栋老木屋的修缮,需要一帮六七十岁的老匠人彼此协作,才能涅槃重生
木板是否锯得笔直规整,老工匠眯眼细细审视

N海都记者 石磊磊/文 王浩志/图 实习生 何欢欢

福州晋安区新店镇的八一公园内,有座百年老宅,它虽不是官宅,但属于当地大户人家,它的马鞍墙、古井、木雕等老物件,能让游客领略福州古民居的独特。可作为公园一景保留的老宅,修缮却遇到难题——福州会修复这种传统民居的人不多了。于是,过去四个月里,一批年纪六七十岁,来自连江、闽侯、长乐,甚至江西余干的老师傅,组成了古建修复组。他们打基础、建围墙、做木工、上瓦片,用祖传手艺,让百年老宅重现风华。

每个构件都还原当年模样

这是福州的公园中唯一一处老民居,四合院结构,还有配套的吊脚楼。专家说,建筑风格类似明清时福州民居建筑,和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有很多相同点。

老宅用杉木打造,很多构件或缺失或损坏,还有住户在柱子上打孔,搭建二层建筑。修复前,木屋的每个细节都拍照存底。老师傅们通过照片,一比一还原了缺失的木雕。从花鸟鱼虫,到福禄寿星,再到八仙过海,都还原了当年模样。屋内的一砖一瓦,能利用的,都保留在原址。开裂的柱子、横梁、门板,只要还能利用,就用胶水和杉木填充。

待构件全部完成安装后,老师傅们用电子测距仪,记录下数据,和图纸一一比对,确保老建筑和当年设计相符。

端午过后,高温来袭,凌晨5点是出工时间,到了10点,烈日当头,此时是工人们的吃饭时间。

下午两三点,当高温稍稍退去,他们重新开工。很多师傅吃住都在工地,一顶蚊帐,一台风扇,一张草席,就是他们的家。

老工匠们都有三四十年的经验

这批老工匠中,年纪最大的71岁,最年轻的60岁,在别的行业,这都已是退休的年纪,而对古建筑修复,每个人都有三四十年的经验,还正当年。

71岁的郑金宝,来自台江的木工世家,七八岁时就跟父亲做课桌椅。他说,在福州,最年轻的修古建筑的师傅也要40多岁。62岁的彩绘师傅盛国先,是江西余干人,在福建三十多年,三坊七巷、马尾船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印记。他是古宅修复中,爬得最高、离太阳最近的人。60岁的黄银快,十五六岁就接触木工行当,在鼓山、西禅寺、三坊七巷都做过木工。他说,以前没有图纸,都是自己画自己做。

工地中最年轻的,是施工队监理、“90后”的张国昌。他学建筑出身,他说这些老手艺,自己看着佩服,但实操不来。

再过一两个月,老宅将对外开放,老师傅们希望游客多来看看,聚聚人气,延续老宅的闽都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