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恭璋 胡兰芝/文 肖春道/图
关注理由 6月30日,南龙快速铁路(南平—龙岩)全线铺轨贯通,年底将通车,届时南平北站将迎来更大客流。而50多公里外的来舟站,显得更加冷清。
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却是另一幅景象。那时,福建出省的唯一铁路通道只有鹰厦线,而来舟站不仅是铁路入闽第一站,更是进出福建必经的中转站,为全省最大的列车编组站。
进入21世纪,一条条出省铁路干线打通,鹰厦铁路从“唯一”变为“之一”,来舟站也结束了“必经”的历史。2016年1月,来舟站停止旅客列车停靠,曾经的全省枢纽车站,从风光到平淡,成为鹰厦铁路线上的一个普通小站。
每天30多趟客车,购票旅客排过江
“要下车的旅客请注意,来舟站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乘坐火车进出福建的旅客来说,“来舟站”是如此熟悉而亲切,不管南来还是北往,来舟都是绕不过的站点。
1956年,福建第一条铁路鹰厦铁路通车,来舟车站正式成立,并成为枢纽。作为“入闽第一站”,所有过往列车,都必须在此停靠,就连省内的列车也不例外。以福州为例,当时福州处于铁路的末梢,假如要从福州去厦门,必须先坐火车到来舟站,再转车去厦门。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之间,是来舟站的巅峰时期,平均每天在此停靠的客车有30多列。因为是枢纽站,大量乘客在此上下车、换乘,为此车站周围聚集了大量旅客。今年57岁的戴金根是名“铁二代”,父亲是浙江龙游人,也是参加鹰厦铁路建设原地转业的铁道兵。1980年,戴金根接替父亲成为一名铁路工人,来到来舟站。
老戴说起当年车站的盛况,仿佛还历历在目。因为来舟处于三角口,所有进出福建的旅客、货物,都在这儿中转,因此中转车票十分紧俏,买票窗口前总是排起长龙,常常超出车站,顺着站前街道一路排到数百米外的过江大桥上,甚至排到大桥的那一头。想买一张卧铺票,就更是难上加难。
繁华枢纽带动,小镇变身“不夜城”
来舟站的繁忙,带来了小镇的繁荣。戴金根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驻守来舟铁路大桥,每天吃住都在大桥桥头,5年后,当他回到来舟镇时,小镇比他刚刚上班时更繁华了。
改革开放后,物资流通加快,粮食、木材等货物需求猛增。来舟车站内供列车解体、编组的驼峰(因它的纵断面形似骆驼的峰背而得名),不断增加,在老戴回到小镇的前一年,车站编组线路也新增了16条。到了1989年,来舟车站的驼峰也改造为机械化作业,车站的繁忙逐渐进入最高峰,最多时每天的列车办理量达到6218车厢次,“整个车站运转几乎就没停下来过”。正是因为车站总是日夜不休地运转,来舟镇也被当地人叫做“不夜城”。
“站前路短短几百米,两侧竟分布了几十家商铺,主要是饭店、旅馆、小卖部。”老戴说,因为南来北往的旅客在此云集,来舟镇的市场里不仅有丰富的各地土特产,就连北京、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的物资也能轻易买到,来舟因此被称为“小香港”。
站在货运编组指挥室,眼前的驼峰周围布满铁轨,又分散向远方延伸。戴金根说,他一站在这里,耳边仿佛都是列车驶过铁轨发出的“哐哐”声……
“来舟车站的沉寂,是铁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带来了来舟的鼎盛繁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也让这个曾经繁华的枢纽慢慢沉寂。
1997年,福建铁路有了第二条出省通道横南铁路(江西横峰至南平),鹰厦铁路从“唯一”变为“之一”,来舟站不再是进出福建的“必经”通道。2009年,温福铁路线上的一声汽笛,让福建进入了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时代”。随后,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厦深铁路、合福高铁、赣瑞龙铁路相继开通,福建省铁路的时速从鹰厦线的四五十公里发展为现在的300公里。福建九设区市被铁路“串”在了一起,八闽大地的交通更加便捷。
随着铁路网越来越密,列车开行距离越来越远,只能停靠普速列车的来舟站客流逐渐减少。2016年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运行图,随着K45次列车缓缓驶出,投用60年、福建最早的铁路枢纽来舟站,结束了它的客运使命。因为还有货运列车在来舟站停靠、运转,目前站内还有268名职工,负责行车工作。
今年53岁的周成来也是“铁二代”,从蒸汽机车的司炉工干起,在来舟站工作了一辈子。说起来舟站的历史,他的言语中透着一股豪情,“来舟车站的沉寂,是我省乃至全国经济腾飞、铁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铁路人,能亲身经历来舟车站的辉煌,我们都很自豪、也很欣慰。”
如今,尽管来舟车站的客运历史已结束,但货运功能仍在继续,鹰厦铁路作为福建开出的中欧班列运输生命线,依旧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