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影像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家三代航拍榕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年7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家三代航拍榕城
登运输机、坐热气球、操控无人机,拍下福州40年变化
福州五四路的变迁
2018年
高楼林立包华/摄
1999年
高楼已初具规模 杨婀娜/摄
上世纪80年代初
地标仅有闽江饭店和外贸中心酒店 游源飞/摄
1973年
没什么高楼,路上车辆也很少杨北钊/摄
1973年,福州万寿桥

杨北钊/摄
杨北钊
杨婀娜
包华

N海都记者陈晋/文包华/图实习生 杨路璐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州有这么一个摄影世家,老、中、青三代人,登运输机、坐热气球、操控无人机,用他们年代最独有的方式,航拍福州的变化,定格榕城岁月。

40多年前

身捆绳子蹲运输机从榕城拍到福清

今年86岁高龄的杨北钊先生出生于印尼,1955年初回国,历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摄影记者、主任记者,中国华侨摄影学会理事,福建省华侨摄影学会副秘书长等。据悉,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航拍福州的摄影记者。

1973年夏天,39岁的杨北钊已调往省外事办负责接待宣传工作。其间,他接到一个任务,航拍福州城。“当时福州没什么高楼,要乘坐飞机航拍,我就和时任福建画报社副社长刘杰一起,登上了从江西飞来的安2运输机,对福州的重要景点进行拍摄。”杨北钊说,当时规划的线路是万寿桥、白塔、乌塔、五一路、五四路、五一广场、马尾罗星塔和福清东阁华侨农场。

杨北钊回忆,由于安2运输机是从机腹登机,且没有玻璃窗,他们只能从机腹的登机口拍摄。“为了让相机能够稳定,我将绳子捆扎在自己的腰部,另一头绑在机舱椅子上,就这样蹲在机舱内拍。”杨北钊回忆,当时飞行高度只有150多米,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上世纪70年代的福州城。

20年前

乘上热气球航拍闽江两岸风景

杨北钊先生对摄影的痴迷,深深影响了女儿杨婀娜。今年64岁的她曾任福建商报、福州晚报、福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摄影记者,作品记录了改革开放后国内包括福建等地发生的新变化。

杨婀娜是上世纪90年代第一个乘坐热气球航拍福州闽江风光的人。

1999年10月1日,杨婀娜登上了从北京运送过来的热气球,用镜头记录下榕城岁月。杨婀娜说,当时热气球上一共有3人,一名是操控手,她和另一名都是摄影记者,3人挤在一个1平方米大小的箩筐中,从温泉公园出发,随着热气球缓缓上升,一路沿着闽江北岸飞行。

“热气球航拍在福州还是第一次,我们3人在天上,下面跟着两部车,确保安全。”杨婀娜回忆,热气球在闽江北岸飞行一段距离后,最终安全着陆。

2008年,杨婀娜又第一次乘上一艘14米长的飞艇,继续她的航拍事业。

如今

无人机全景拍摄感受现代榕城发展

作为第三代人,杨婀娜的儿子包华,是海都摄影记者。包华在母亲的熏陶下,6岁开始摸索相机,从老式的莱卡,到现在的尼康、佳能。“基本上各种相机我都能操作。”包华说,他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后,爬过不少高楼,航拍榕城。

2015年,他第一次接触到无人机,航拍闽江两岸风光、马尾自贸区、首届青运会主场馆的海峡奥体中心及合福高铁沿线站点风景,这是全省首次立体视角拍摄,以系列报道的形式来展现重点工程。

“之后我还用无人机拍摄VR视频,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用全方位的视觉表现手段,包装好新闻产品。”包华说,他的照片主要体现了新世纪城市变迁与市民生活变化,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现代榕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