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观井路罗宅,历史遗珠重获新生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400年明代民宅,62位手工艺人,耗时18个月
观井路罗宅,历史遗珠重获新生

罗宅一进主座
二进庭院东侧修缮前
二进庭院东侧修缮后
三进卯石墙修缮前
三进卯石墙修缮后
正门修缮前
正门修缮后

N海都记者 林姿

福州爱国路2号,一所原美国领事馆,以烟台山历史博物馆的全新面貌面世,一馆阅尽百年烟台山沧桑,令福州人在赞赏之余念念不忘。(详见2017年5月19日本报《美国领事馆旧址福州烟台山复兴样本》报道)

暌违一年,烟台山修复“上新”。

400年明代民宅,作为烟台山首期修复的43处老建筑之一,万科再度与文保专家、非遗手工艺人以及国际优秀建筑设计单位合力,融合现代设计,复原其建筑肌理。历时18个月,东方韵味的传世罗宅重获新生。

万科怀揣着对烟台山人文符号的敬畏之心,保留、尊重、创新,续写烟台山历史记忆。

古法修复

62位匠人、14位非遗传承人 展现罗宅旧时盛景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民宅之一,有别于烟台山遍地开花的西式建筑,罗宅始建于明代,在清代重建,为罗氏后人在清光绪年间购买,距今已有400年历史。

但随着后期的过度改建和使用,罗宅早已面目全非,违章搭盖严重,甚至一场台风就吹倒一堵墙,不复当年盛景。

时不我待,修复如抢救。单纯考虑建筑本体远远不够,万科提前做好山体边坡支护,以及排水临时管道,隔绝隐患因素,确保建筑安全。为了呈现出罗宅在其历史时期的全貌,万科搜寻、参考众多老照片与烟台山同期中式建筑,并借鉴三坊七巷官级大宅建筑,敲定其主体外貌。

中式民宅其唯美,正来自于匠人手工的细腻和技法。万科集结了62位50~60岁的老师傅亲自操刀,其中14位为非遗传承匠人,综合木、土、石、雕刻、泥塑、彩绘等不同技艺修缮罗宅。

后院毛石挡墙更是更换3批工匠,最后固定3个工匠来完成施工。历时近90天,选用的毛石材料来自烟台山10堵废旧的挡墙拆除。而这堵修旧如旧的山墙,更是一位非遗工匠的封山之作,错过再无。

400年后的今天,罗宅的观音兜、马鞍墙、雀替等均以当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每一处传统建筑样式,都讲述着当年烟台山的盛景。

设计重生

尊敬建筑价值,现代手法演绎 平衡摩登与古典

修复罗宅的建筑外貌,仅仅成功了一半,如何赋予其对话当下的精神内涵,赋予其新生,才是本次罗宅修复的重点所在。

秉承“保留、传承、创新”的理念,在修旧如旧保留建筑原有制式风格与传统中式特色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装修设计理念,使后人不仅能一睹这座建筑的百年芳华,更能感受二次设计后的现代东方风情,万科邀请被誉为亚洲最富创意及整合思维的国际知名公司之一ABConcept担当罗宅室内改造。

操刀过多个全球知名酒店品牌的创始人伍仲匡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对他而言,罗宅依然是不小的挑战。“从细节中便能感受到罗宅经历过明代、清代直至现代的许多历史痕迹,所以在修复这座建筑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设计成为它之后历史的一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福州最独特的历史符号,加之罗宅海运的家族背景,设计师匠心独运地在罗宅的内部玻璃隔断中加入中国传统手工艺双面刺绣。其刺绣由100多位逾50岁的绣娘耗时两个多月手工缝制完成,当光线由庭院、天井洒落,创造出丰富立体的层次感,将一幅诗意般的画卷浮于眼前。

而罗宅的室内设计高潮落点,则是三进最后的卯石山墙。

青瓦庭呼应原有的山墙,创造一片三角水景,结合山墙的高低差,运用几何形体推叠水景瀑布,但巧妙之处在于瀑布居于中轴线之端景,结合既有建筑之层次及景观布置,倒映罗宅的建筑美与周遭自然风光,成为如今罗宅新旧故事的起承转合。

历史传承

传递历史艺术 赋予建筑流动的生命

“在历史中创建、在保留中传承”,历时18个月,罗宅修缮工作完成,也成为烟台山上继爱国路2号(原美国领事馆)之后又一座即将对外开放的代表性建筑,备受文物保护专家、老建筑民间热心人士、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关注。

2018年7月21日,修缮后的罗宅迎来了首批参观者,当人们走进这方800多平方的大宅,新旧交融,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衔接,令人赞叹。罗宅作为烟台山的明清古建,其修复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继爱国路2号原美国领事馆之后,再度成为福州老建筑活化中的一个范本。

万科特别邀请专业文物修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同时引进国内外一线的室内设计、展览团队进行联合设计,在“原状恢复”历史建筑的同时,凝聚展示与使用功能为一体。

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保证文物科学价值,即建造技艺的同时,更应注重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即传递的历史沿革和人文艺术,体现出建筑外壳下的内涵,这才是建筑流动的生命力所在。”

而未来的烟台山街区,在一中一西两座文物建筑修复面世之后,会展现出何种盛景,成为全福州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