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恭璋/文 王浩志/图 实习生 林晨 通讯员 陈建鋆 张存金
海都讯 在闽侯竹岐乡上塅村,有一条闽江的支流小目溪,溪边有座外形酷似轮船的老厝,当地人称之为“轮船厝”。在老一辈村民眼中,这座有80多年历史的老厝,曾经显赫一时,又有传奇色彩。日前,海都记者走进上塅村,寻访“轮船厝”的风云故事。
厝内有汤池外墙可“鲤鱼吐水”
车到上塅村半岭自然村,一入村内,就看到小目溪的北岸立着一栋砖木石混合结构的双层老厝。房顶铺着青瓦,两侧临水,房子外形酷似一艘轮船,地基高约2米,均是由鹅卵石铺成,这就是“轮船厝”。
老厝现在的主人岳王伟说,这栋老厝修建于1937年,修建者是他的祖父岳世钦,又名岳嵩,80多年的时光里,历经多次台风、山洪,依旧无恙。随后,在岳王伟的带领下,记者进入老厝内部。
老厝分为上下两层,由船厅、船尾两部分组成。楼下船厅长约8米,船头、船尾正中砖墙各开了一个木窗,左右两侧开有四个木窗;二楼的船厅两边墙面设有推提木板窗,下设推拉条窗,全部打开,迎面而来的就是呼呼的江风。
在楼下船厅内,记者看到地面有一个方形池子。岳王伟说,这个是供人泡澡的汤池。在汤池旁边的墙面上有两个洗手池,一个池子下方雕着牡丹,寓意“花开富贵”,另一个洗手池下方雕着一只锦鸡,寓意“前程似锦”,而两个洗手池的出水通过墙体后,在外墙雕着两只鲤鱼,水从鲤鱼嘴巴流出,模拟的是“鲤鱼吐水”的情景。
岳王伟说,在轮船厝阁楼南侧有一门,建有一个木构桥廊,直接连接到旁边同期建设的祖厝,但桥廊已损毁。
祖上跑船经商还购发电机供电
在轮船厝外墙四向,分别用墨书“嵩”、“艇”二字,所以老厝又被称为“嵩艇”。为何在深山的小溪旁,会出现一座轮船厝?
当地村民说,小目溪的下游是金水湖、闽江,民国时期,大量通过闽江运来的物资,在纤夫们牵引下,顺着小目溪畔逆流而上,到了上塅地区后,地形变陡,纤夫难以再往上牵引,就在上塅地区分散。因此,民国时,上塅是闽侯重要的水上物资集散点。
岳王伟说,得益于水运的便利和商业的发达,祖父岳世钦的父亲洞察到商机,常年跑船经商,曾到香港等地从事对外贸易,积累了丰厚的资本,为修造“轮船厝”打下了基础。而岳世钦毕业于黄埔军校,在民国时期,显赫一时,曾参加过抗战。他交友甚广,常在轮船厝里招待政界和商界的朋友等。
不过,轮船厝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水力发电。
岳王伟说,轮船厝的旁边,其实还有一个水车,1937年5月,岳世钦购置了1台3千瓦发电机,创办了闽侯县第一家水力发电厂,年发电量约5000千瓦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闽清、连江、罗源、闽侯四县的电力装机容量仅42.2千瓦。这座小小的轮船厝装机容量占当时四县总量的十四分之一。白天,发的电用来碾大米,晚上供给周边村民、商家照明。
如今,上了年纪的村民,对当年的“夜景”至今还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