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最美的心 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美的心 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乡村老师陈安铃,扎根偏远乡村“三尺讲台”40余载;环保达人林京变废为宝,无偿献血104次;在闽台胞张俪瑛,孝敬老人,言传身教,传承中华好家风
陈安铃教学生吹竖笛,丰富课余生活
林京和大家分享如何变废为宝
孝心爱心满满,张俪瑛一家人其乐融融

N海都记者 唐明亮

海都讯 一个最美家庭,是一粒种子;百个最美家庭,是一种力量;千万个最美家庭,便是一缕吹拂引人向善的清风……寻找最美家庭,就是寻找美、发现美、展示美的过程,进一步向社会传递家庭美德正能量。

他是一名老师,出于对乡村学子的牵挂,选择扎根在偏远乡村的“三尺讲台”40多载,只为守望乡村学子的未来;她是一名公职人员,却也是环保“达人”,各种废料都能被她废物利用,变成一个个精美的环保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她是一位在闽台胞,在家孝敬老人,只为用自己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家风的滋润。他们便是陈安铃、林京和张俪瑛家庭。

陈安铃:乡村教学再艰苦 他从未想过离开

陈安铃出生在福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对教师行业充满敬仰之情。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在母亲的建议下到范坑乡偏远的大湖村教学点,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当时范坑乡大湖教学点因地处偏远,教学条件艰苦,找不到愿意前往任教的教师,村里的孩子需要走6公里的山路到其他学校读书。得知此事后,他未加考虑便答应前往任教,一干就是6年。

陈安铃说,“当时国家补贴每个月仅16元,对于刚组建家庭的我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自己也曾一度想要放弃当民办教师另谋出路,但一想到孩子们,我实在不舍得离去,最终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选择了留下。”

1982年,他考入了福安师范学校,圆了当一名教师的梦。毕业后原可以调往中心小学任教,但他却再次选择进山教学。

当时的上坪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有六个班,150多名学生,其中寄宿生就有80余人。学校设在祠堂里,房屋破旧,光线暗淡,老师和学生吃住都寄居在民房,条件十分艰苦。为摆脱困境,他东奔西走四处筹款,最终筹得40多万元,建起了一所占地8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和500多平方米的师生宿舍楼。

如今,陈安玲已经年近六旬,他满怀深情扎根偏远山村“三尺讲台”默默耕耘40多载,多次荣获“福安市优秀农村教师”、“宁德市最美教师”、“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等称号。而这一切也离不开妻子郑兴莲在背后无怨无悔的支持。看到大山里的学校没有食堂,师生吃饭不方便,她无偿地为学生做饭,当起师生的保姆,做好丈夫的“贤内助”。在家里她孝老爱亲,在外乐于助人,夫妻两人省吃俭用,帮扶贫困生高达上百人。多次被福安市、范坑乡评为“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和宁德市“最美家庭”等称号。

40余载的同舟共济,在平凡的工作中,陈安铃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妻子郑兴莲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孝老爱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诠释了中华民族文明和谐家庭的传统美德。

林京:致力环保公益无偿献血104次

一张废纸,一张废弃光盘,一个包装盒,看到这些,许多人选择将它们扔进垃圾桶。但在林京眼里,这些东西只要稍加利用,就能成为一件件非常精致的作品,既环保实用,又有观赏性。

林京是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党办(文明办)主任。由于从小就喜欢做手工,在工作之余,研究手工便成为了她的一大爱好。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理解的环保就是将各种物品利用起来,实现它被遗忘的价值。而单纯的手工制作只是一种技能。如果能将其与环保理念相结合,既可以感受到乐趣,还能让环境更美好,不就更有意义了。”林京告诉海都记者,将手工制品与环保结合的理念源于2013年5月初,她偶然一次撕开利乐包,发现包内层铝膜如同纸张一样,可以随意剪切、折叠,还具有独特的光泽度和塑形效果。她就试着用这样的铝膜,折出第一朵银色纸玫瑰,进而还做成纸雕装饰画。通过上网研究衍纸技术,她还将利乐盒的外包装纸做成了碗垫、画框等工艺品,非常的实用。

林京致力于“指尖上的生态文明”公益环保行动,常常参加助残公益组织,指导残疾人如何制作手工艺品,曾为海都超级兴趣班义务讲授丝巾秀、丝带花和折纸等手工课程,还经常走入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社区传授技术,传播绿色生活理念。

特别是2017年6月以来,林京带领“文明足迹”志愿服务队,应用折纸技术,利用复印纸包装袋,研究开发了环保纸桥、纸编笔筒、玫瑰花球、迷你飞机、翻转魔方、牡丹仙子等十多种环保手工艺品,将垃圾处理上升为艺术行为,并以公益亲子教育的方式开展“周末绿色课堂”60多期,义务培训志愿者和学员超过1000人,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林京还乐于奉献,致力于义务献血事业。自1995年以来累计无偿献血达78440毫升、104次,自2012年以来平均每月献血小板1次,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和金奖、省直机关无偿献血突出贡献奖和先进个人等荣誉。去年,林京的儿子在她的感染下也参加了血小板捐献,成为了一名捐献血小板的志愿者。

投身环保,致力公益,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结婚以来,林京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丈夫刘飞山在外地工作,林京照顾老人孩子,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2013年3月刘飞山、林京家庭被授予“省直机关五好文明家庭”的称号。

张俪瑛:言传身教是传承良好家风的最好方式

张俪瑛家庭是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她是一位台胞,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跟随父母亲从宝岛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并在三明落户。

初来三明时,她在学校老师的倾心帮助下,完成了从繁体中文到简体中文的转变,适应了祖国大陆的教学模式。耳闻目染,心存感恩,她便喜欢上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工作。

通过她的努力,她真的成为了一名老师。从教时,她把班上的孩子们当作一朵朵“花蕾”,把自己当成春泥,饱含水分和养分供小“花蕾”汲取,默默地关爱着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她所担任班主任班级的表现总是名列前茅,近六七年来都是“文明班级”。

在家里,从女儿小时候开始,她便开始教女儿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让孩子懂得为人做事的道理。当家中老人生病时,她总会以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孩子的言行。当时,她的父母亲先后患病,她的姐妹又远在台湾,照顾父母的担子便落在她们一家人的身上。女儿在她的行动感染下,也学会了细心照料老人,为生病的外婆端茶喂药嘘寒问暖。

丈夫江长虹虽然工作很忙,但他也总是以身作则做起女儿的榜样,答应女儿的事情总会去兑现,以此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同时,张俪瑛还发挥台胞身份优势,教育孩子做海峡两岸友谊的桥梁,多次让孩子参加海峡两岸交流活动,特别是在2011年参加了省妇联组织的福建省家庭访问团,对曾经交流过的台南结对子家庭进行回访,和这个家庭结下深厚的友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一定要做好模范。”张俪瑛说,除了言传身教外,他们也会尊重女儿的选择,鼓励女儿自立自强,大胆让女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引导女儿克服困难,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且,他们每年都会鼓励女儿在寒暑假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做义工,为社区的老爷爷、老奶奶义演天津快板、吹树叶口技和写春联,打扫楼道卫生,让大家分享快乐生活。在父母亲的正确引领下,如今16岁的女儿江剑琴是个非常懂事、优秀的孩子,她曾先后获得首届三明市“文明有礼美德少年”称号和福建省“文明有礼美德少年”提名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