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闽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千年闽王祠 传承“海丝”文化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闽王祠 传承“海丝”文化
福州庆城路的王审知故居,近几年每年都会举办祭祀大典,颂扬他德政惠民、护统拒独,推动福州海上贸易发展的丰功伟绩
位于福州庆城路中段的闽王祠

N海都记者 陈晋/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福州鼓楼区庆城路上,在众多大楼大厦中,有一座红墙蓝纹雕花的古建筑,它就是闽王祠,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审知故居。

王审知在遗训中说道,“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他以一生致力于促进福州的海上贸易,开辟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甘棠港,他的遗训甚至影响到千年之后的福州,令许多福州人向往着乘风破浪、扬帆大海。

2006年,福州市博物馆接收了闽王祠。2013年7月,经修复后的闽王祠开始长期对外开放。为颂扬王审知德政惠民、护统拒独的历史功绩,每年4月,海丝沿线国家的王氏宗亲都会以闽王祠、闽王墓、闽王纪念馆为主要场所,共祭闽王王审知,祈福求安。

设立“榷货使”,专管海外贸易

昨日,记者来到庆城路的闽王祠,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为黑色页岩所制。闽王祠主任陈静介绍,这座碑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在906年赐建,碑文记载了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绩,特别记载了王审知在闽期间开创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

王审知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入闽,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主政的29年期间,他力主推动海上贸易,使得福州成为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外兑贸易大港。

“当时为方便管理海外贸易活动,王审知还专门设立了榷货使,专门管理福州对外贸易活动。”陈静介绍,唐朝在历经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西北疆域急剧收缩,陆上丝绸之路变得艰涩难行。王审知看到这一点,推出了一系列海外贸易政策,促进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记者在闽王祠的正殿内,看到了王审知的墓志铭,碑文记载了他为推动、扩大海外贸易,在福州设港,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辟甘棠港。“王审知儿媳妇墓出土的葬品中,包括波斯蓝釉陶瓶,可以判定,当时的海外贸易航线,最远到达了中东一带。”陈静说,这些航线的起点,都在甘棠港,它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甘棠港,福州对外贸易南至越南、苏门答腊及马来西亚,北抵日本、朝鲜等。

闽王信俗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

陈静表示,福建人从古至今,都希望走出去做生意,这与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遗训有关,而这也为海外贸易的全面兴盛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史料记载,自汉代开辟东冶港以后,福州人民出海经商从无到有、日渐增多,从事海外贸易成了福州人的一种风尚。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除开辟甘棠港、疏浚闽江外,还在福州首次设立了市舶司,铺开了南北并举的海外贸易结构。

“福州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成为船队的主要驻泊地,海丝之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陈静说,清初,清政府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海关”之称,从此开始。

1961年,闽王祠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经多次修复,闽王祠正式开始长期对外开放。“王审知在闽期间,福建境内国泰民安,他还鼓励百姓发展农耕,后继官员继承王审知遗志,继续发展农业,于每年立春率百姓祭祀闽王,俗称‘迎春牛’。”陈静说,之后“迎春牛”相沿成俗,发展到现在护闽王金身(神像)绕境巡安祈福、踩街会香的民俗文化。

“每年4月18日前后,闽王祠、闽王墓、闽王纪念馆都很热闹,来自闽台和海丝沿线国家的王氏宗亲等都会来春祭。”陈静介绍,闽王王审知信俗文化早已延伸至八闽大地,并被传播到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福州作为闽王建都所在地,吸引着四方信徒,年复一年前来瞻仰、祭奠。

2017年,闽王信俗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又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级遗产。今年4月18日,由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举办的2018年纪念八闽人祖王审知祭祀大典,在闽王祠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