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20年治理 木兰溪成“最美家乡河”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8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年治理 木兰溪成“最美家乡河”
曾经水患频发是一条“灾难河”,1999年,习近平亲自推动治理,当地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木兰溪两岸如今已营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
仙游县城,木兰溪两岸的防洪堤,既治理了水患,又为百姓建设了休闲绿带公园
整治后的木兰溪,两岸焕然一新
木兰陂2013年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1999年第14号台风来袭,木兰溪畔受灾严重

N海都记者 陈海容

发源于福建省戴云山脉的木兰溪,从茫茫群山中奔流而下,迂回曲折,蜿蜒变宽,汇入大海。它是我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也是莆田的“母亲河”。历史上,木兰溪滋润养育了莆田人,但水患频发也给这里的人民留下道道创伤。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水患仍是挥之不去的痛楚。从1999年开始,在时任福建省领导的习近平同志主导和带领下,莆田开启了木兰溪治理进程。习近平提出:“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并决定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历经20年的治理,木兰溪防洪工程及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近50亿元。如今的木兰溪已焕然一新,使莆田彻底结束了“福建全省唯一一座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的历史,木兰溪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木兰陂为汹涌溪水扎上“腰带”

日前,海都记者来到千年灌溉工程木兰陂。行走在这座200多米长、形如钢琴的古坡上,看着木兰溪水从上游奔涌而下,一股澎湃强劲的力量由内而生。不远处,还矗立着为木兰溪治理付出过心血乃至生命的历史人物雕像。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戴云山脉,天然落差784米,干流总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治理前,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两年一遇,洪水频发。河道千回百转、弯多且急,地基都是淤泥,治理难度罕见。在洪、潮、涝的共同发难下,木兰溪极易发生水患,十年一大灾,年年有小灾。

“在木兰陂建成之前,上游木兰溪水汹涌而下,兴化湾海潮向上游涌去,最远处可达仙游县的林陂。”木兰陂水利管理处坡头管理站工作人员李应珠告诉记者,木兰溪两岸旱、洪、涝、潮等灾害频频发生,当地“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改造木兰溪,变水害为水利,早就成为莆田人民的夙愿。

公元1064年,福州长乐女子钱四娘倾其家资围堰筑陂,但因陂址选择不当,刚筑成即被洪水冲垮,钱四娘愤而投水自尽。受钱四娘的治水精神感召,木兰溪上的治水者前赴后继,历经艰难困苦,终于在1083年建成了木兰陂,为雨季奔腾汹涌的溪水扎上了“腰带”。

如今,木兰陂仍发挥着引水、灌溉、防洪、水运等功能,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拒咸蓄淡的典型代表工程。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木兰陂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

昔日洪水肆虐母亲河成灾难河

“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木兰溪下游所处的南北洋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沿岸70个建制村几乎年年遭受洪灾。1999年10月,第14号超强台风引发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把木兰溪变成了“灾难之河”。6万间房屋倒塌,45万亩农田被淹,近3万名村民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

“当晚7点左右,洪水漫进村庄,不到两个小时,村里禁不住浸泡的土木房屋陆续倒塌,噼里啪啦响,像放鞭炮一样。”回忆起那次台风村里的受灾场景,城厢区肖厝社区党支部书记谢金坤仍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那晚洪水漫进屋里时,老人、小孩都躲进腌咸菜的大木桶里,青壮年们与洪水“赛跑”,游水将他们推到安全地带。

受灾严重的还有位于木兰溪中游北岸的下黄村,该村原本以蔬菜耕种为主,由于地处低洼地,每年洪水来临,房屋、农田总是受淹。“过去连年水患,村民辛苦劳作,却基本颗粒无收。”下黄村村民韩立新告诉记者,洪水一旦漫过木兰溪防护堤,村庄便成了一片汪洋,所有农作物都受灾,虽然守着肥沃的平原,但村民却一直过着苦日子。

攻克技术难题挥别千年水患

遭遇强台风重创后,1999年10月1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赶赴莆田指导救灾,郑重指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同年12月27日,木兰溪一期试验段工程建设开工,习近平和6000多名干部群众、驻军官兵一起参加了义务劳动。

“听说省里要根治木兰溪水患,发动大家劳动,村民们干劲十足,一个个接力搬运土包。”回想当年一起在堤坝上劳动的场景,村民何光亮仍然激动不已。木兰溪下游的综合治理工作从此全面展开,历经20年,木兰溪防洪工程及生态治理累计投入了近50亿元,村民根治水患的千年企望也渐渐走向现实。

“木兰溪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畅,裁弯取直,抗冲刷难度巨大。”莆田市水利局副局长陈东风告诉记者,为了减轻对原有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将原始河道水面最大限度保留了下来,形成城市内湖,湖心水域面积超过700亩,不仅提升了城区水域面积和蓄洪能力,还丰富了城市生态内涵。

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公里。2011年,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从此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不设防的历史。

“木兰溪处于沿海淤泥地质,在此基质上筑堤,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1999年时任福建省水利水电厅厅长的汤金华告诉记者,为了破解“豆腐上筑堤”和软土抗冲刷的世界级难题,习近平特地请来了国内权威水利专家,终于找到了“软体排”技术,并通过了水利部的技术鉴定。施工时首先在河道淤泥上打沙井,使淤泥中的水分充分排干,再经过晾晒使之硬化,成为地基。然后在上面继续一层层堆积晾干后的淤泥,成为坝体,最后用土工布、混凝土块和绳索在坝体表面进行密封紧固,这样就可以防止洪水冲刷。

沿岸如今已成经济发展“高地”

莆田因荔枝树满城,故得名“荔城”。站在城区内绶溪公园附近高楼往下望,一大片荔枝林尽收眼底,苍翠欲滴。这里保留着两千亩上万株荔枝树,被人们称为“城市的绿肺”。木兰溪绕着荔枝林缓缓流淌,北边为荔林水乡风貌,南边则是田园乡村。每当夜幕降临,绶溪公园内长7公里的绿道上市民成群,已成为休闲健身、旅游观景的重要场所。

在木兰溪上游仙游县城关河堤旁的漫步道上,一群老人正在演奏当地传统的“十音八乐”,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不远处,广场舞、太极拳等健身活动也十分热闹,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木兰溪治理前,每逢下大雨,村民都忙着‘逃大水’,哪有现在这般悠闲的生活。”市民林金明说,苦了大半辈子,如今大家也过上了好日子。仙游县委书记郑亚木告诉记者,作为木兰溪上游城市,近年来,仙游县大力建设防洪生态景观工程,从单纯防洪提升为防洪、生态和景观综合推进。

如今的木兰溪沿线,不仅有万亩良田,还建起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过去备受水患困扰的洼地正在变成产业集聚的高地。沿着木兰溪自西向东,工艺美术、鞋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治水改善了木兰溪沿岸生态环境,人水更加和谐,也提升了生活在木兰溪畔人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