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谢秋莲 石磊磊/文 通讯员 谢国财/图
海都讯 朱元璋钦定在此筑城;抗倭名将俞大猷曾在此教士人舞剑、切磋易经;抗清名臣王廷臣名将之路在此起航;这里曾桨声灯影,商贸繁盛,方圆二里地近万人口中,竟然有一百多个姓氏……
这个传奇的古城不在别处——它就是武平中山古镇。古镇蒙尘近百年后再展风华,2014年获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借着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春风,武平县成立了中山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抓紧保护性开发。近日,古镇里的永安古桥景观提升工程完工,古镇迎恩门加固和三线下地工程正在加快进行。海都记者走入古镇,一探究竟。
兵家要地千年沧桑
古镇位于闽西武平县西南,距离县城11公里。记者一行驱车十几分钟,往山上看去,见到一座塔。同行的县文化馆邹馆长说,只要看到塔就说明中山古镇到了。这座塔叫相公塔,古代读书人相约到此塔下,登高望远、吟诗作对。
车停镇府大院,走过一段田野乡道,迎面便见芒草苍苔之间,一座城门孤独矗立,上面“迎恩门”三字依稀可见。墙体城砖和条石交错,由外而内,门洞渐宽,内门宽达3.72米。洞内凉风习习,当地居民拣石而坐,闲话家常。
迎恩门的身后原本先后筑有武所老城、片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武所城故有“三城”之称。弹丸之地拥有三城,皆因为此地乃闽粤赣边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隋朝在此设里。唐玄宗时期开始在此设镇,名武平镇。
朱元璋点将筑城
明朝初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开始择要害之地设卫所,抵御山寇海匪。武溪里因扼闽粤赣之咽喉,再次被看中。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在这里设立武平千户所,名曰武所(1940年,武所改名中山)。武所主将正千户的级别高知县两级。
为保境安民,朱元璋准许在武所筑城。武所三城并立,构成闽粤赣边颇为完备的城防。600年风雨洗礼后,古城墙和城门被毁殆尽,只剩迎恩门孤独矗立,守护着古城居民。
城门上,杂草丛中,矗立着两根石柱。
石柱是城楼的遗存。这座城楼叫读易轩,是抗倭名将俞大猷筑的。《明史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记载:“大猷辞归,伯温用为汀漳守备,莅武平,作读易轩,与诸生文会,而日教武士击剑。连破海贼康老,俘斩三百余人。”
人皆知俞大猷是武将,其实他的文学功夫也很厉害。他少年从名师学易经,兵法娴熟于心,剑术也非常厉害。壮怀激烈的他来到武所,即在迎恩城门上筑“读易轩”,日居其上,教士人读书击剑。
古河运要道商贸繁荣
从迎恩门进来,便是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100多间店铺夹道而立。理发铺、钟表铺、剪纸铺、麻将铺、手工编艺铺……散落在老街上。商铺后面多为民居。上世纪初,商铺统一改造成骑楼式样。
据载,鼎盛时期,这里曾经有数百家店铺。商铺的兴起源于武所建城初期,城内军民众多,当时随部队一起来的就有不少工匠和商人。
武所商贸的繁荣跟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贯穿武平的武溪河由中山出境南流广东韩江入海。历史上,武溪河是汀江之外闽西另一条沟通闽粤赣边的主要河道。
武溪河在明清时期水源充沛、河面宽阔,广东来的船只可直达武所,民间所说的“盐上米下”就是这一航运与商业便利的写照。
移民形成百姓镇
走在古街,9所庙宇夹杂在商铺间,别是一景。武所人来自全国各地,形成了包容的文化,信仰也很多元。比较著名的有武德侯王庙、东平公王庙等。
更特别的是,古镇居民家家门口都贴有属于其自家姓氏的堂联,犹如一个微型的族谱,熟知客家历史的人们,只需看一眼堂联,便知道这家姓什么、从哪里来。这里的先民从全国各地而来,借此寻根溯源、缅怀祖先、教育后代不忘本。
方圆不到二里的弹丸之地,人不逾万、户不盈千,居民却有101姓之多。最多时,古镇有108姓。这是客家先民迁徙和军队移民共同造就的罕见姓氏奇观。
走出古街,不远处便是建于武溪河上的永安桥。这是武所十座古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闽西现存最长的古桥,全长1114米,高17米,落成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清朝绅士王穆堂夫人慈善好施,八十大寿时,听说河上通济桥被冲毁了,吩咐子孙做寿不设宴,用设宴钱款重建此桥。重建后,通济桥改名为永安桥。
近日,永安桥的景观提升工程刚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