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石磊磊/文 王浩志/图
海都讯 今日是重阳节。100多年前,美国人卢公明在福州见闻录中曾记载,每逢重阳节,地方官员都会发布一个与乌山放风筝有关的特别告示。现在的乌山,大树郁郁葱葱,如何放风筝?可根据文史资料和福州一些老人的记忆,如果天气好的话,重阳节当天,乌山上会有三四万人放风筝。这中间有什么变化?昨日,海都记者进行了探访。
古代福州人 过重阳节多在乌山
据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于山的九日台,是汉初闽越王无诸重阳节登高饮菊酒之处。可这只是一个传说,有文献记载的古代福州人过重阳节的地方多在乌山。
在乌山风景区的石天景区,保留着两处珍贵的石刻,它们记录着古代福州人重阳登乌山的活动,不过,二者不易被发现。它们位于刻有“石天”二字的巨石的北面,需要从陡峭的小路进入,如果不是有心人,可能就会错过上面的题刻。
其中一处,用楷书记载着明朝的重阳节登山活动,即“嘉靖乙酉(公元1525年),泾县教谕横州张玺典,闽藩文衡事竣旧知县丞陈明,重九日速登乌石,偕乡士夫云岑陈烨,怀麓叶性,九竹郭辚纪游”。
另一处则是清代盐商诗人魏杰的《九日登乌石山用黄莘田原韵》,是一幅行书石刻,通过茱萸二字,也能推断出这是重阳节的记录。“雨洗乌山山更幽,海天万里望中收。地分城市连三岛,潮满江河涨九秋。榕树千村青到眼,茱萸几朵绿簪头。何家兄弟登高处,我亦超然上翠邱。”
据了解,茱萸这种植物,在福州的公园景区极其罕见,当年福州人是如何找到这种植物,还是一个谜。
道山亭、邻霄台曾是放风筝地
乌山的最高处,叫做邻霄台。近代建筑研究者陈先生介绍,上世纪50年代,该地址上建起省气象台,目前只剩下遗址。邻霄台,建立时间已不可考,因为蔡襄写了诗作《登邻霄台》,所以被不少文史研究人认为是在北宋以前就存在的登高胜地。如今,站在遗址处,闽江和乌龙江已经被高大的建筑遮挡,但这里依旧可以看三坊七巷、镇海楼、鼓山、八一七路、五一路等福州地标。
文史爱好者郑子瑞说,古时候重阳节这一天,乌山上会有人登高放风筝。主要的平台,一个是邻霄台,另一个位于道山亭。在上世纪50年代前,乌山上的大树少,有不少空旷的场地。如今,这两个平台,经过了绿化和建设,已经不具备放风筝的条件了。
而在美国卢公明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中,也记载了当年的热闹场面。风筝被制作成了数十种不同的动物形态,有虎、龙、鸟、甲虫等。有一种八角形的风筝,据说是远古时期三皇五帝发明的,叫做“八卦鹞”,还有巨型风筝,是多米诺骨牌形态,叫做“骨牌鹞”。在重阳节这一天,因为人数众多,需要官员带乡勇上乌山维持秩序。
感谢郑子瑞先生报料,线索费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