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恭璋/文 包华/图
得益于独特的地形和穿城而过的双江,福州城区拥有密集的内河水网,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水韵格局。福州市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此轮水系治理中,消除河道污染源,是很重要的一环,包括清淤和截污。从去年开始,福州市分步骤对86条内河进行清淤、截污,截至目前,已清除内河淤泥200多万立方米,新建修复截污管200多公里。打通断头河,实现河畅;打造沿河步道、串珠公园,实现岸绿景美,福州城区将再现碧水环城的美景。
施工空间狭小 工人手工清淤
日前,海都记者来到位于仓山区的龙津河。缓缓流淌的河面上,保洁员正撑着小船,将漂浮物捞起。岸边游玩的居民说,跟以前黑臭的河水相比,现在的河道简直是“脱胎换骨”了。
福州水务集团相关人士介绍,此前,包含龙津河在内的一些内河,在夏季都会散发臭味、冒气泡。而淤泥除了成为污染源并散发臭味外,还会破坏河道的生态系统,破坏原本河床上净化水体的植物和微生物环境,内河整治前,淤泥最深处达到了1.5米左右。
清理淤泥、消除河底污染,是内河整治很重要的一环。以龙津河为例,全长4.4公里的河道,总共进行了两次清淤,共清理出2.4万立方米淤泥。
而穿越老城区的茶园河,由于地势平缓,河道落差小,仅50厘米,水流流速慢,加上上游断头,造成河道淤积严重。此次整治中,除了打通断头外,河道还下挖60厘米,短短几百米的河道,共清理出淤泥5413立方米。
因河道沿线密布居民区,施工空间狭小,造成此前的历次整治中不少内河都无法彻底清理淤泥。而在此轮整治中,施工方大都是采用人工清淤方式,一铲铲挖起淤泥,再清运走。
淤泥现场处理 避免二次污染
为了彻底消除内河污染,福州市针对清淤拿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比如,采用前沿的脱水固化技术,对黑臭淤泥进行再处理,变成泥块,再转运走,避免二次污染。
最早,海都记者在金山片区飞凤河看到了这套设备。河道内的淤泥通过泥浆管,集中到沉淀池,先把塑料、落叶等垃圾分离;随后,通过添加多种脱水药剂,促进泥和水快速分离;当淤泥进入压滤机后完成脱水,分离出的清水可以直接排河;设备最终排出的完整的泥块,再被转运走。
福州市建委有关人士介绍,整套设备可以将淤泥的含水量,从90%以上降低到60%以下,体积能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经过处理后、成形的泥块消除了很多臭味,也避免运输过程中发生滴撒漏。同时,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泥块还能变废为宝,制成生态砖。
据了解,目前福州城区86条内河已清除淤泥200多万立方米。
雨污水各行其管 污水不入河
内河治理,截污工程是诸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复杂而繁琐的工程。能否实现彻底截污,将决定内河消除黑臭的成败。福州城区86条内河,沿河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排污口,少则十几个,多则上百个。为此,福州在所有内河两岸全面铺设截污管,一根根截污管构成内河的“贴身防线”。
仓山龙津阳岐水系,白湖亭河的截污难题突出,全长5.3公里的河道,城中村、工业厂房密密麻麻,各类排口多达251个,截污系统基本缺失。考虑到河道绵延较长,白湖亭河在整治过程中,建设了3套截污系统,将沿线污水统一引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汇入周边的污水处理厂。
此次整治中,针对沿河的雨水排口、雨污混流排口,都会建设截流井,让这两类排口的水,通过截流井进入沿河截污管,最终汇入周边的调蓄池。到年底,新建截流井数量将达到近900座。调蓄池的主要作用,就是收集周边的污水和初期雨水,然后错峰抽排到污水处理厂,或就地处理。
整治中,福州市引入了全新的理念,就是将降雨初期、污染物多的雨水,也收集到调蓄池,统一处理,而后续的雨水,可以通过截流井的自动化调节,排入内河。整个截污系统形成之后,实现晴天不排污、雨天不内涝及河水不倒灌,真正做到为黑臭内河“摘帽”。
“清淤之后,恢复河底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一环。”中国水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飞凤河,他们在河底铺上碎石,让水生植物能够很好地附着。随着河床上植物、微生物群落恢复,内河自净能力将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