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1版:导读
下一版4
 
于山文光宝塔 本周迁回城门山旧址
导读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山文光宝塔 本周迁回城门山旧址
该塔建成于北宋,上世纪70年代起,存放在于山保护修复;该塔是福州少有的文风塔,说明当时村里重视教育
于山文光宝塔上的刻字和雕像已很模糊了
文光宝塔已贴上了标号,准备拆解迁移
武威塔将成为于山最后一座石塔

N海都记者 石磊磊/文 黄孔瑜/图

海都讯 福州于山风景区的戚公祠西侧,有一座宝塔,名为“文光宝塔”。该塔通高5.7米,是一座七层八角的石构实心塔。据《于山志》记载,考古专家根据宝塔的形制,鉴定出这座宝塔建于北宋时期。宝塔原来立于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的城门山鳌顶峰上,上世纪70年代被转移到于山进行保护。本周这座石塔将迁移回原处。

一层层拆解 只能人工迁塔

文光宝塔目前位于戚公祠西侧、白塔以东的一座假山石中。文光宝塔每一层的每一个角度都有人物造像。昨日上午,市民徐先生向海都记者报料,这座宝塔就要搬迁了。

记者来到文光宝塔的位置,看到宝塔的每一层每一角,都贴上了标签,标着层数和朝向。现场施工通告显示,11月21日到12月3日,宝塔将搬迁。

于山风景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夏天市文物局和市园林局批复,同意文光宝塔迁回原址。

据悉,该塔所处的位置无法通车,只能通过葫芦吊等工具,将宝塔一层层拆解,再人工搬出景区。

朱熹曾在文光宝塔原址避难

文光宝塔在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不过在城门一带有种说法流传至今。城门村村民林斌老先生介绍,北宋年间,城门村有郑、林两大姓,乡人寄望能出文人当大官,以摆脱官府衙役的欺凌,于是集资在城门山巅建此塔,以象征文运兴旺。

据悉,绍兴二十七年(1157)郑昺(bǐng)中了进士,乾道二年(1166)郑昺之子郑湜(shí)又中了进士。开禧元年(1205),林家的林执善也进士及第,一时文风大盛,于是邑人就把建塔之山取名“鳌顶峰”,把山上一方巨石誉为“魁星岩”。

文史专家黄荣春也考证了城门山摩崖石刻,在东坡磐石上,有《续资治通鉴·宋纪》文字,记录了朱熹和郑湜的故事。黄先生说,宋庆元年间,郑湜与朱熹同入伪学党籍,朱熹避伪学禁时,曾居住在城门山的郑湜家中。清《榕城考古略》也有记载,“郑文肃湜宅,朱子避伪学禁,尝主其家。”

于山四座石塔三座迁回原址

园林专家郭斌在于山风景区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文光宝塔的构件,上世纪70年代被运到于山,存放在戚公祠文物保管所处。上世纪80年代初,文物部门将零散的塔石修复,当时石塔上的一些构件缺失,因此如今石塔上有些部位是新造的。塔上的造像,很多是文官的造像。

在郭斌看来,文光宝塔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水文塔,过去城门乡里常发大水,用这座塔祈福;另外也是福州少有的文风塔,说明当年村里重视教育。

除了文光宝塔回迁,两年前,位于于山九仙观碧霞宫前的圣泉双塔,运回了福州东山重建的圣泉寺中。这两座古塔建造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是石构六角七层实心塔,高度也超过5米。

目前在戚公祠西侧还有一座石塔,取名“武威塔”,是2008年后利用零散的无名古塔构件修复的,以纪念戚继光诞辰480周年。

对于四座石塔中有三座离开于山,郭斌表示,这些文物原先不属于于山,回到原址只要能得到妥善保护,展示当地历史文化,对各方都是有益处的。

感谢徐先生报料,奖励120元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