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闽味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微雕绝技 米粒上的舞蹈
全警协同作战“追逃”成效初显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雕绝技 米粒上的舞蹈
三明工艺美术大师毛祚胜,雕刻的最小作品只有半粒芝麻大小,他和父亲所创“立姿蒙眼微雕”更是一绝
毛祚胜展示微雕技艺
一颗米粒上刻30个字,需用60倍放大镜才能看清
微雕的小壶,仅有指甲大小

N海都记者 肖颖/文 包华/图

海都讯 在三明市明溪县,有一位微雕大师,他师承祖业,能在毛发、米粒上雕刻,他和父亲所创“立姿蒙眼微雕”更是天下一绝。前不久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举办的“博博会”上,他代表三明市博物馆参展,一手绝活惊艳了福建馆。他说,微雕不能用放大镜,只靠沉下心,屏住气,一气呵成的功夫,用手指完成“米粒上的舞蹈”。近日,海都记者采访了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毛祚胜,探秘他的“微中世界”。

雕刻时 不能用放大镜

“微雕手艺传到我这已经第七代了,四年级左右我就入行了,启蒙师傅是我父亲。”毛祚胜说,他祖籍福清,小时候随着父母来到闽西北,后来在明溪扎了根。

毛祚胜介绍,微雕这门手艺始于殷商时期,在唐时达到辉煌,传到现在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毛祚胜说,毛发、米粒等任何物体,只要表面光滑、硬度合适的话他都能刻,最常用的材料是猛犸牙片、竹片或寿山石边角料。他雕刻过的最小作品只有半粒芝麻大小。常有人问他,是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雕刻的吗?毛祚胜说,想像一下,如果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雕刻,被刻物体虽然被放大了,但手指、刻刀也都被放大了,这些都会阻碍视线。并且,雕刻时留下的粉末也容易把字体掩盖。“所以放大镜可以给你一个大的框架,但实际雕刻时,所有要雕刻的内容都刻在了脑子里,需要沉下心,屏住气,一气呵成。”

微雕是“以刀代笔”,在那么微小的物体上还要刻出“笔锋”,毛祚胜说,最难掌控的是字和字之间的间距。并且,一位雕刻师一定是集书法、绘画、篆刻手艺为一身。“一刀下去,下一刀在哪里已经在脑中了。这样的技艺,一定是经过千万次的锤炼才得以掌握。”毛祚胜说,全国范围内,成熟的微雕匠人仅有一两百人,全省范围内更是屈指可数。

练习手艺 常常鲜血淋漓

说起习艺的过程,毛祚胜说“很心酸”,刻的物品有时只比手指缝大一些,刻刀一歪,手上就血淋淋的一道口子,今天刚划完,明天在原伤口上又划了一刀,但他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几年前,毛祚胜和父亲探讨,今后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这对微雕这门手艺很不利。“我们就想,那干脆就蒙着眼睛来雕刻”,毛祚胜和父亲摸索了很久“立姿蒙眼微雕”,也就是站着在没有支撑点、蒙着眼睛的情况下进行微雕,“全国范围内,会蒙眼微雕的只有我和父亲。”毛祚胜说。

在国家军事博物馆中展出过一件微雕作品:2厘米见方的印章上刻有一百个“寿”字,父亲不断在刷新它的记录:“1.8厘米、1.6厘米……”毛祚胜说,他刷新了父亲的记录,在2厘米见方的四分之一大小的印章上刻一百个“寿”字,“这在全国是没有的”。

去年10月,毛祚胜的微雕作品《中国梦》获得了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二等奖。据介绍,这幅作品85厘米宽、56厘米高,框架上摆放了279个不同造型的微雕壶,并且每个壶上都刻有唐诗宋词,这些小壶都是用寿山石边角料制成的。

毛祚胜对微雕这项手艺的前景很看好,也在不遗余力地传承这项非遗技艺,对于所有想要学艺的人,他都倾囊相授。如今,他的入室弟子中,已有三人成为三明市工艺美术大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