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通讯员 吴旻慧 赵文龙
前几天的凌晨1点多,福州67岁的黄先生起来上厕所时,突然感到头晕、四肢无力,然后就倒在床边,并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家人发现后立即呼叫120把他送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检查后被诊断为“急性脑干梗死”。幸好抢救及时,黄先生脱离危险,目前已康复出院。
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俗称“中风”,一旦发生要马上送医,并在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即在4.5小时内完成静脉溶栓,如有需要还要在24小时内完成手术取栓,时间越短,效果越好。专家还提醒,中青年脑梗发病率提升,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病例:依伯凌晨起夜倒在床前 基底动脉栓塞情况危急
据介绍,黄先生被送到附一医院急诊科时,大约凌晨2:00,医院脑卒中中心神经内科方玲教授在检查后初步考虑是“脑卒中”,进一步头颅CT检查后,明确诊断为“急性脑干梗死”,需要迅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溶栓的同时,医生们通过脑动脉CTA评估,发现黄先生属于“基底动脉栓塞”。
“基底动脉是脑干血液的唯一来源,而脑干又是人体呼吸和心跳的生命中枢,命悬一线!”方玲教授介绍,对于这样的大血管闭塞,有时静脉溶栓也无能为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同时行脑动脉取栓术,这是一项经股动脉穿刺后的微创手术。“时间就是大脑”,每提前一分钟开通血管,患者就更有机会活下来。经家属同意后,急诊科快速完善术前准备,将黄先生送到介入手术室。
治疗:介入团队一次性成功取栓患者脱离危险
此时,脑卒中的救治团队(神经内科介入医师、麻醉师、介入技师及护士)早已等候在介入室,患者一到,就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在准备手术器械、接心电监护后,医生身着30斤重的铅衣消毒、铺巾、股动脉穿刺;在脑动脉造影指引下,很快确定了栓塞的具体位置,立即将取栓装置定位于血栓处取栓。过程极为顺利,一次便成功取栓!
黄先生脱离危险后,被送往神经内科病房继续进行围手术期的治疗,护士每半小时观察一次病情。次日清晨医生来查房时,黄先生已完全清醒,四肢肌力基本恢复正常,露出了笑容。
提醒:要在时间窗内完成治疗 中青年发病率提升需重视
附一医院脑卒中中心神经内科方玲教授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4.5小时内)和脑动脉机械取栓(24小时内),救治成功率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越快越好。
方教授还提醒,除了老年人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近年来,中青年患者发病率也在飙升,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和过劳工作有关。日前,她的团队就接诊了一名40余岁的脑梗患者,患者在晚饭后突然言语不清,左侧肢体偏瘫,摔倒在地,被工友送到附近医院,诊断为脑栓塞,但在静脉溶栓后症状仍在加重,紧急转诊到附一医院进行“急诊脑动脉取栓术”后才脱险。
□相关链接
“FAST”快速识别脑梗死
方教授介绍,由于我国群众对该疾病早期识别认知度低,我国在发病3小时内到达急诊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只有21.5%,适合溶栓治疗者仅12.6%,而进行了溶栓治疗的患者只有2.4%。因此早期快速识别脑梗死,是及时救治脑梗死的关键一步。
大家可通过“FAST”和“120”法则判断,具体方法如下:1.聆听患者讲话是否清晰;2.看患者口角是否歪斜;3.看患者肢体有无偏瘫;4.有以上症状表现请尽快拨打120。
此外,冬季低温刺激可引起血管收缩、痉挛,使得血压升高,同时冬季人的活动量明显下降,血液的黏滞度增加,这些都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