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社区
3上一版  下一版4
 
鼻顶20米鱼竿 老人欲破“吉尼斯”
化粪池污水外流 车道积水10余米
八旬翁手抄本 为越王山立志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8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旬翁手抄本 为越王山立志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83岁的谢其铨就在省图抄写特藏古籍;是《于山志》和《越王山志》主编之一
谢其铨家里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

N海都记者 石磊磊/文 包华/图

海都讯 今年83岁的谢其铨,本月和十几位文史专家一起,编写并出版了《越王山志》,让福州“三山”都有了自己的专志。在《越王山志》的编写过程中,谢老的手抄,承担了“引经据典”、佐证历史的作用,为文史专家们编写方志提供了历史的证据。

弥补大藏书家百年遗憾

在没有计算机、没有图书馆的年代,古人编写方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清代福州的藏书家郭柏苍写《乌石山志》时,只有一名助手,此后他想为于山编写志书,却有心无力。一百多年后,郭柏苍留下的遗憾由福州的文史专家们弥补。2009年,《于山志》出版,本月《越王山志》面世。其中,《越王山志》由十几位文史专家编写,历时五年之久。

文史专家卢美松认为,《越王山志》是福州三山专志中最难写的一本。很多人以为越王山就是屏山,事实上越王山北至福飞路,南到鼓东路和鼓西路,东至屏东河,西到西湖的东岸。关于越王山的很多古籍文献,鲜有人收集整理,作为主编之一的谢其铨,承担着对古迹地名“引经据典”的任务。谢其铨虽不是文史专业出身,但他的资料却是专家中最齐全的。

花20多年抄300多本古籍

在1973年,谢老办理了自己第一张省图书馆的阅览证,每个周末,他都在和省图的各种线装书打交道。谢老回忆,当时的省图位于如今东街口的正谊书院,市民可以翻阅古籍资料,包括善本甚至是孤本。每个周日上午七八点,他都会来这里看书和抄录,直至11点闭馆。

福州重印这些古籍旧志是在2000年前后,在那之前,谢老已经花了20多年时间,抄写了300多本古籍。更重要的是,它按照省内各名胜古迹的名字,对摘抄的记载和诗词进行了分类整理,手抄变成了古籍图书的“索引目录”,方便了文史专家们,为编写方志提供了历史的证据。

谢其铨家中,堆满了他从历代古籍中摘抄文字的纸张,用文件夹和文件袋分类整理,堆起来有一米多高。谢老说:“我想把福州这些历史好好梳理,让后人都记住这些典故。”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