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通讯员 胡俊 伍世军
近半年来,52岁的李女士走在路上状况不断,不是被人撞,就是自己撞了别人。日前,在陪父亲看眼睛时,她顺便也给自己做了个检查,结果发现眼压超高,最后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已经缩小,走路被撞就是这样引起的。
3月的第三周是世界青光眼宣传周。省二人民医院眼科陈胜主任医师介绍,白内障和青光眼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致盲性眼病,但排名第二的青光眼其实更可怕,因为白内障导致的视力受损可以通过手术恢复,而青光眼导致的视力损害不可挽回。对于青光眼来说,最好的防治就是早发现、早干预,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
案例一:患青光眼视野缩小 走在路上老是被撞
“不知为什么,我老是看不到旁边有别人似的。”日前,李女士陪父亲到省二医院眼科检查时,也将自己的情况向陈胜主任医师咨询。陈主任建议她做个眼压测试,结果发现她的眼压非常高:右眼37mmHg,左眼35mmHg,而正常人的眼压为10~21mmHg。
检查还显示,李女士的双眼视力只有0.4,更糟糕的是,视野已经缩小,成为管状视野伴颞侧岛状视野。原来,她经常被撞,是因为患了青光眼,视野缩小,看不到旁边有人。
李女士还说她偶尔有眼睛胀,但是不痛,休息后会有缓解。陈主任进一步检查了房角后,确定她患的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他介绍,这类青光眼,患者眼压虽然高于正常,但不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那样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而且对疼痛等不适感觉耐受阈较高,因此没什么感觉。但是眼压还是高于正常,对视神经的损害仍是存在的,从而视野慢慢缩小。
案例二:青光眼被当鼻窦炎拖了两周差点失明
两周前,家住温泉公园附近的蔡大妈出现鼻根部酸胀感,有鼻窦炎病史的她以为是老毛病犯了,虽然眼睛也有些模糊,但她又以为是白内障引起的,因此没及时去医院就诊,只是自己吃了一些以往治疗鼻窦炎的中成药。直到一天深夜,蔡大妈出现剧烈头目胀痛,恶心欲吐,忍了一个晚上,直到凌晨5点才打电话让儿子把她送到省二医院眼科急诊。
接诊的胡俊医生立即检查,发现蔡大妈的右眼角膜雾状水肿,眼压已超过了机器测量的最大值60mmHg,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治疗后,蔡大妈当日上午急诊行青光眼手术。但因为耽误了两周,术后,眼痛缓解了,但失去的视力无法挽回,她的左眼视力只有0.01,差点就失明。
□提醒
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省二医院眼科陈胜主任医师介绍,青光眼是排名世界第二位的致盲性眼病,临床表现主要有眼压升高、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头痛等。与白内障不同的是,青光眼对视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早发现、早干预很重要。如蔡大妈,两周前便出现鼻根部酸胀感、视力下降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先兆期症状,若能加强青光眼防治意识,早期至眼科门诊就诊,避免急性发作,其预后也会好得多。
青光眼患者平时要像监测血压一样监测眼压,特别是有青光眼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远视、高度近视、各类眼病、高龄、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青光眼高危人群,最好35岁后每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以排除和早期发现青光眼。
此外,青光眼患者和高危人群,平时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在黑暗环境长时间用眼、长期低头伏案、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情绪波动、饮食不节(吸烟、饮酒、辛辣刺激)或服用对眼压有影响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