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文旅/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移步不换形”闽剧小生的创意戏曲
今起升级 从心出发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步不换形”闽剧小生的创意戏曲

华美精致的凤冠
舞台上的林特顾盼神飞
林特与林隽永、陈菲打造﹃儒林有戏﹄戏曲工坊

N海都记者 肖颖

海都讯 《红楼梦》五十四回中,元宵饮宴后,贾母招呼众人进入暖阁,点名让梨园小戏子芳官清唱昆曲《寻梦》。贾母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正是这样的描写,让大家看到了史老太君不凡的戏曲素养和审美品位。

在福州,有这样一位85后小生,他将贾母的“好品位”搬进现实,在咖啡厅、小剧场、书屋、创意空间里,全新演绎闽剧、昆曲、黄梅戏、京剧等经典唱段,还独创“说戏”形式,把观众引入回味无穷的视听世界。他和两位伙伴林隽永、陈菲共同打造“儒林有戏”戏曲工坊,致力于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推广传统戏曲,获得了很大反响。

近日,记者走近“儒林有戏”创始人林特,由他为我们讲述他与戏曲的故事。

从小“坐科”苦练功

当12岁的林特要报考戏曲学校的时候,家里人谁也拿不准他是否适合学戏,他未来的路是否好走。“至少学会一门手艺,就算不唱戏了,也还能做和舞台相关的各种工作。”林特说,因为他的喜爱,也因为父母的支持,上个世纪90年代,小学毕业的林特通过考核,成为福州市闽剧班的60名学生之一。

“梨园行自古的规则,学戏从小就要‘坐科’,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种磨炼是极苦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林特说,他的骨骼偏硬,一个倒立拿鼎,别人练几天就上去了,他一个月都上不去。

林特是个要强的人,每天6点半起来练习基本功,拿鼎、下腰、扳腿……一直练到10点晚自习结束。为了赶上别人,还经常加练私功。一个人在空旷的舞台上跑圆场,一跑就是一小时,等到跑完再下楼梯,双脚早就软了。

这学戏的苦,一咬牙就坚持了6年。毕业后,闽剧行业式微,演员们面临着没有演出机会、工资低难生存的难题。林特说,中专毕业那年是他人生最迷茫的时期。幸运的是,2009年林特考入福州市艺术学校成为一名老师。成为教师后,林特对艺术的追求更加纯粹,对闽剧传承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国戏深造拓戏路

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了首届“多剧种班”,全国只招36人,涉及的剧种有粤剧、梨园戏、黄梅戏、闽剧、豫剧。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最终他考入了“多剧种班”。

在国戏的学习,林特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审美和艺术的品位。四年来与戏相伴,林特对昆曲、京剧、黄梅戏、越剧的一些经典唱段信手拈来。

在北京的时候,常有人问他:“闽剧是什么?是唱闽南语的吗?”这种情况多了,林特和伙伴们就琢磨,进剧场听戏前,要怎么让人知道、了解、喜爱闽剧呢?

林特大学毕业后,除了在福州市艺术学校担任闽剧老师之外,推广闽剧、推广戏曲的念头一直在他脑海里徘徊。

2015年,他和伙伴们在福州西林小筑,以“说戏”的形式讲述戏曲故事,为观众呈现了昆曲、京剧、黄梅戏等经典唱段。“那是一次全新的实践,在年轻人喜欢的咖啡厅里,我穿着衬衫牛仔裤,带着戏妆,娓娓说戏,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林特说,没想到现场反响特别好。

“移步不换形”创意戏曲获成功

隔年,林特和两位伙伴林隽永、陈菲,也是国戏的同学大胆创业,创办了“儒林有戏”戏曲工坊。唱念做打、一颦一笑,在较小的空间里,戏曲演员的功夫尽收观众眼底。为此,林特和伙伴们专门设计推出了三个作品。

一个是以戏曲分享会的形式,通过和观众分享戏曲中经典的故事带出京剧、闽剧与黄梅戏等剧目。一个是昆曲《牡丹亭·情定三生》,通过连说带唱加表演的方式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至情至性表达出来。一个是将京剧《霸王别姬》与电影《霸王别姬》相结合,通过回忆张国荣与程蝶衣,体现他们二人对艺术的纯粹与执着。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