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文旅/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今年,将涌现一批“网红”乡村
因地制宜 打造文旅品牌挖掘文化内涵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9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艺术大咖看文旅融合——
因地制宜 打造文旅品牌挖掘文化内涵

N海都记者 肖颖 杨玉蕊

2019“文旅融合”持续升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更深刻地认识文旅融合?它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海都《文旅》邀请多位行业大咖,谈谈他们对“文旅融合”的理解。

《福建文学》杂志社社长 赖碧强

文化赋予旅游产业丰富的内涵

因为从小生活在永定,所以我亲眼目睹了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还能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如今,国家在旅游产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文化能赋予旅游产业丰富的内涵,提升其附加值。旅游是阶段性的一个感性过程,当游客去一个地方旅游,仅仅只是被一个景观吸引,看了一眼,这样的产业就很难拥有回头客;而一些有内涵的景点,人们则喜欢反复地参观、游玩,甚至口口相传。可以说,旅游景点没有文化内涵,想要可持续发展就会很难。

关于文旅融合发展,个人认为,在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时,要结合史料、方志、笔记小说、野史记录等,而不是夸大其词,要符合实际,适度宣传,经得起推敲,不能违背生活常识,更不能为了宣传而宣传,有些地方在挖掘文化内涵时,为了突出景点的神秘性,进行胡编乱造。同时,景点的命名要切合特定的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不能为了招揽游客,杜撰故事,更改事实,这也是不可取的。

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大力度培养文旅融合的人才,这样既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还能为文旅产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国家一级作家、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林焱

文化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

中国文人,自古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知识和社会体验是一体的,关在狭小的房间里写不出好文章,如李白、苏轼等大诗人,都曾游历四海,旅游的经历被写进作品,创作出许许多多的经典名篇。

当下,我们对于文化,既重视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好的文化作品经过策划、包装、宣传就能成为好的旅游产品。像张艺谋导演制作的“印象系列”,就是文化和旅游结合的典型例子。

在影视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影视作品与实践的结合,比如《罗马假日》这部经典影片,如果没有到罗马,就没有机会领悟,影片最精彩的地方要在罗马当地才能感受到。到现在,这部影片仍是罗马的骄傲,罗马也因为这部影片成为很多旅者心中向往的圣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陈礼忠

打造地方文化属性的旅游品牌

去年国家将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这是一项国家发展的战略。对于文旅融合我想从地方来讲应是从如何打造文化属性较强的旅游品牌入手,各地因地制宜结合本土优势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形成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大力度研究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小镇,推进文旅品牌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像周庄、乌镇等地都有成功的经验,在休闲度假、康养、亲子和乡村旅游的开发上结合现在的数字文化,将各地特色,通过大数据加以研究整合利用开发。

我们福建是工艺美术大省,完全可以建设有工艺美术特色的小镇,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做出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

加强网络推广与宣传,完善网络旅游推广平台和快速解决投诉的机制,让旅游消费群体更加便捷、愉快。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