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网
“如果哪天我没了,支付宝余额、微信钱包、淘宝账号、游戏账号该怎么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有这样的担心。清明节来临之际,这一话题引起人们关注。1990年出生的杨杨说:“现在不少年轻人不会把钱都存在银行,而是通过各种线上渠道分流自己的财产,但这些虚拟财产不少都需要指纹或人脸识别才能打开。万一我出现意外,父母根本不知道怎么取出这些财产。”
数字时代,支付宝、E-mail、QQ号、微信等已成为一种有别于现实财产的虚拟财产。这些“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财产,维系着人们的关系网,记录着生活点滴。虚拟财产在人们去世后如何处理?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为了以防万一,杨杨于2014年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我将买的三份保险,还有支付宝和微信余额,以及线上App理财等受益人都指定为父母,还在遗嘱里写明了怎么获取。”杨杨说。
对于杨杨24岁就立遗嘱的做法,父母十分不理解,甚至觉得晦气。杨杨则坚信这么做是对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遗嘱或提前准备丧事有些禁忌。一些人甚至认为,谈论死亡会带来厄运。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打破这一禁忌,早早安排好“身后事”,虚拟财产成为他们立遗嘱的关注重点。
在中华遗嘱库办理现场,从核验身份、遗嘱录入、精神评估到指纹采集、人脸识别、录音录像等一套完整程序下来,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中华遗嘱库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凯说,立遗嘱的人虽然以“银发族”居多,但年轻人比例在逐渐增加,年纪最小的办理人只有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