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感动福建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特殊孩子和他们的寄养妈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9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殊孩子和他们的寄养妈妈
10年来,33个孤残儿童在龙岩山塘村21个寄养妈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这个村曾诞生过“中国红军第一个兵工厂”,如今,老区的这些妈妈和家人用炽热的爱心,温暖着这些特殊儿童
除了照顾孩子的饮食冷暖,每天固定时间还要帮助孩子们活动身体
只要天气许可,官秀珠就带着脚步蹒跚的孩子到室外散步
林雪丽用布带帮助小辉在器材上站立

N海都记者 林养东/文 马俊杰/图

感动理由 晴好的日子里,龙岩山塘村村道上,常常会出现独特的一景:“妈妈”们牵着或用轮椅推着一些面容或肢体不同于常人的孩子,悠闲地散步,大人和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妈妈”们牵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来自福利院的残障儿童。2003年,民政部门出台管理办法,为了让孤残儿童身心能更健康成长,推出家庭寄养制度。10年前,林雪丽在村里首吃“螃蟹”,主动从福利院领回一个唇腭裂的一岁幼儿,悉心照顾,直到孩子被其他人收养,到如今,她已经陆续带过14个特殊儿童。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从嫌弃、不解到认同,这个小山村掀起一股代养热潮。10年来,村里21个妈妈参与到代养中,前后共代养了33个孩子。这些妈妈用爱与耐心,为这些孩子织就了一个超越血缘的爱心世界。

村民觉得这些孩子“晦气” 她却视如己出

近日,感动福建全媒体采访组记者,从福州驱车四个多小时来到龙岩新罗区山塘村。山塘村位于龙岩国家森林公园境内,这里曾经诞生过“中国红军第一个兵工厂”,曾涌现出数十位烈士。今天,这个先烈曾浴血奋战的革命基点村已成旅游胜地。

记者走进林雪丽家,只见窗明几净,沙发上,一个表情异于普通儿童的女孩在玩耍,她是唐氏综合征儿童小月(化名)。还有一个男孩歪着头坐在特制的椅子上,他是脑瘫患儿小辉(化名)。林雪丽正在给小月喂香蕉泥。看到小月笑着吃香蕉,她眼角的鱼尾纹像花儿一样开放。唐氏综合征的孩子大多有进食困难的问题,经林雪丽精心照料,小月进食越来越顺利了。

“我很喜欢孩子,那年女儿上了幼儿园,我有时间了。听说福利院的孩子想找寄养家庭,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我就想试试。”林雪丽说起2009年第一次代养的经历。第一个男孩有先天性唇腭裂,有亲戚说,这么“可怕”的孩子带到家里很晦气,邻里之间也有微词,希望她不要带。林雪丽没有妥协,把他当做亲生儿一样。

刚开始,林雪丽有点措手不及,以前喂女儿只要十几分钟,可眼前的孩子一不留神就吐出来,还会从鼻子里冒出。林雪丽慢慢总结出经验,几个月过后,孩子身体状况良好,成功做了修复手术。后来孩子被收养,她又带别的孩子。

说话间,小月突然依偎在林雪丽怀里撒娇,林雪丽继续用小勺挖香蕉给小月吃。没一会,坐在一旁的小辉咿咿呀呀,也想要吃。“小辉因为脑瘫,已经4周岁还无法站立,只能坐在特制椅子上。”一年多前刚来时,小辉四肢僵硬,坐椅子还要用安全带绑着。之后的每一天,林雪丽都帮他按摩,天气好就出门晒太阳,如今,小辉状态好了很多。林雪丽一边说一边解开椅子上的护具,为小辉穿上矫正鞋、绑肘,把他从椅子上转移到站立的架子上,一般每隔20分钟就更换一次。

林雪丽丈夫廖志林说,家里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一开始他就支持妻子,而这些孩子也成了女儿的好玩伴,因为他们,一家人变得更快乐。

从不解到加入 小山村兴起寄养热

山塘村主任廖文龙说,林雪丽带了个好头,村民本来觉得晦气,可每次见到她都笑嘻嘻的,带小孩后整个人焕发了新生,到第二年,就有其他村民加入寄养妈妈的行列。按要求,寄养妈妈居住面积要高于当地人均居住水平,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水平处于当地中等水平以上。

那时,官秀珠还在犹豫,特地去问林雪丽,“这是别人的孩子,你不怕吗?”“在你家里生活,那就是你自己的孩子。”林雪丽的话鼓励了她,于是,官秀珠家里也迎来第一个孩子,是个双目失明智力又有问题的孩子,官秀珠将他从八个月大一直带到八岁,直到孩子被其他家庭收养时。

“一碗饭要吃一小时,一哭嘴唇就发紫,睡醒手脚就变僵硬。”官秀珠回忆曾带过的一名脑瘫儿,抱着的时候像火柴一样,孩子肌肉很僵硬脖子很软,根本抬不起来。于是,她和丈夫在康复老师的指导下,每天给孩子按摩、活动四肢,做各种针对性康复训练。后来,孩子就会笑着吮吸手指了,手也能够张开抓东西,看着和普通孩子一样。

如今的山塘村,只要天气好些,村道上常会看到牵着孩子散步的寄养妈妈。村民说,在林雪丽的感染下,这个小山村逐渐兴起代养热潮。“村财政每年给寄养妈妈发红包,鼓励这种爱心。”廖文龙介绍,目前村里有21名寄养妈妈,共寄养了33个孩子,寄养妈妈不仅让孩子健康成长,也是全村的好榜样。

“寄养孩子被收养是最开心也最难受的”

照顾特殊儿童,需要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可记者采访发现,寄养妈妈更多的是感到幸福。“最难受的是孩子被收养时,既为孩子开心,又觉得很失落。”林雪丽回忆,那天天气很好,她“拖拖拉拉”到最后一刻,才把孩子的物品收拾好。当她将孩子送到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怀中时,孩子哇哇大哭,她也止不住眼泪,这是在她家寄养的第一个孩子,一年多来形影不离,被收养后就难再见了。

除了她自己,家人也变得魂不守舍。“女儿每次放学回来,都和孩子玩耍,那天回来发现孩子不在,就和我怄气。”林雪丽说,外人看唇腭裂的孩子觉得“丑陋”,但她女儿不会,完全把他当做亲弟弟对待。龙岩市未来希望特殊儿童服务中心经理邹道光说,有一天半夜,小女孩突然打电话给他,问什么时候再送一个宝宝到家里养。

2003年,国家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自身条件许可的儿童采取家庭寄养的方式。龙岩市未来希望特殊儿童服务中心是民办非企业机构,他们协助福利院找到合适的寄养家庭,并提供特教康复训练。

在山塘村,每天都有老师为寄养妈妈和特殊儿童上课,包括康复训练、语言认知等。卢红琳原本也是寄养妈妈,后来,她又加入儿童服务中心,成为一名教员。

儿童服务中心负责人陈燕飞告诉记者,民政部门给每个孩子每个月补贴一千多元,但如果没有寄养妈妈付出爱心,孩子没办法健康成长。“与福利院里的集中供养相比,家庭寄养的儿童更有安全感,回归家庭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