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宝珍
34岁的河南洛阳男子李浩,在闹市区购置储藏室开挖地窖,并将从当地夜总会等地诱骗的6名坐台女囚禁,长期进行性侵。在这过程中,大部分被囚女子不仅毫无反抗之意,反而争风吃醋,一女子还与李浩联手将另一名女子杀害。专家称,这些女子患上了著名的人质情结,即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结?本期《健康周刊》请来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省煤矿医院心理治疗中心林芳主任医师,从心理分析角度来揭开迷雾。
求生本能产生畸形情结
林芳主任介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人质对绑匪产生情感与依赖,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被长期非法禁锢并遭受性侵的过程中,受害人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洛阳性奴案中,被囚的几名女子求生的本能远远盖过所谓的礼义廉耻,在那样的环境下就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国外一些性奴案件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种情结的形成有个心理历程,有四个关键条件。
1.人质必须真正感到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2.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感到绝望。3.控制人质的信息来源和思想。4.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会出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如何逃脱沦为情结的受害者
事实上,不是每个被绑架者都会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情结。美国曾经对4700个人质绑架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73%的人质没有出现这种症状。研究认为,强烈的道德感、坚定的信念和一种扪心自问的反思,可以降低或弱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身处险境,做好敢打必胜、斗智斗勇的心理准备,决不存在任何幻想,才可以逃脱沦为情结受害者的厄运。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理性地选择抵抗,而是在保命之余,如何坚持自我的人格,不被洗脑,更不能由受害者变为加害者,和加害者一起去伤害自己的同伴。
有一个相对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提法——利马综合症。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驻秘鲁利马使馆的工作人员被绑架,在这起持续数月的绑架事件中,人质影响了绑匪,让绑匪对其产生了认同,绑匪被分化,敌意也逐渐弱化,这种绑匪反过来认同人质就叫做“利马综合症”。这比拼的就是谁的心态更加坚定,谁有更为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谁就能影响对方。
□延伸阅读
同样身处险境两种不同命运
幻想保命型
十多年前,某地发生过一起灭门惨案。案破后,警方对这家人的被害唏嘘不已。案情经过是这样的:抢匪闯进家门,宣称只要服从,将不会伤害他们。开始弟弟与抢匪们打了起来,姐姐却让他别打了:“他们又不会伤害我们。”于是弟弟停止了反抗,也被捆绑。不久,父母亲回来了,父亲冲上去以一敌三与抢匪搏斗,他身壮力大,抢匪一时还奈何不了他。这时,儿子、女儿不断在旁边哀求父亲别打了:“他们只是要一点财产,你这样子会把大家都害死了。”父亲遂停止了反抗,抢匪也将他捆绑起来。这时,母亲进了房,吓得大叫起来,父子三人又劝她别喊。抢匪把母亲也捆好,并把一家人的嘴巴全部塞紧,在这之前,匪徒们因紧张都忘记了这点,匪徒在得到存折密码及贵重物品后便将一家人全部杀害。一名警官说,这一家人至少有两次活命机会都没抓住,即如果当父亲与匪徒搏斗时全家人一起呼救——这家人所住的房子临街——获救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他与匪徒搏斗时,挡住匪徒,大声呼叫妻子别上来,匪徒很可能会夺门而逃。
斗智斗勇型
一位老太太,独居多年。一天下午,老太太听见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年轻人,手里握着一把铮亮的菜刀。突然,老太太笑了,对着年轻人说,“小伙子,你是卖菜刀的吧?天气怪热的,快进来坐坐。”老太太把年轻人拉进屋,倒水给他喝,说道,“看见你啊,我就想起我的儿子,他要是活着,应该也跟你差不多大吧。”没等年轻人反应过来,接着又说,“每次遇到你们这种推销员,我都会支持一下的,你这菜刀我要了!”老太太把100块塞到年轻人手里,顺手也把年轻人手里的菜刀拿了过来,然后笑着对年轻人说,“快忙去吧。”说着就把年轻人送出了门。年轻人从进门开始就没说过一句话,直到老太太即将关门的时候,说了一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