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国内新闻·焦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邓小平之弟为重庆题字
重庆抓住了正确的“道”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10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增爱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
重庆抓住了正确的“道”

 

N重庆日报

“重庆坚持民生导向、共同富裕发展之路,为丰富党的执政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9月28日,在渝参加第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的上海增爱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忽视甚至曲解重庆实践的价值,既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重庆创新了一套系统的“法”

68岁的胡锦星先生,2009年起,年年来重庆。去年9月11日,率上海增爱基金会送来150万元善款,用于捐助治疗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贫困家庭儿童。在他心中,重庆每天都在变化,都在成长,“每次来重庆,都能收获一份惊喜,都会有一种震撼。”

为何重庆变化如此之大?在胡锦星看来,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这个“道”。他说,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重庆牢牢把握这一精髓,并以此为立足点,从中衍生创新了一套系统的“法”。“有了正确的‘道’的指导和科学的‘法’的践行,我真切感受到重庆老百姓是发自内心的高兴,重庆政通人和。”胡锦星说。

重庆实践有普遍借鉴意义

胡锦星认为,重庆提出的“十大民生工程”、“共富12条”,都是在探索共同富裕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这些年重庆搞‘共富’,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质和量还有了很大提升,GDP、财政收入、人民群众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民生与经济发展两者兼得。”胡锦星说,这证明共同富裕之路不仅走得通,而且走得好,是科学发展之路。他还认为,探索共同富裕之路,与改革开放也并不矛盾,重庆“共富12条”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改革内容。公租房建设,推动住房供应从“单轨制”向“双轨制”转型。“重庆实践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胡锦星说。

“唱读讲传”提升党员精气神

胡锦星认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要求,更是精神上的充实。他说,“唱读讲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从而“精神变物质”,推动重庆的科学发展。

有人说“唱读讲传”有点“左”,但在他看来,重庆“唱读讲传”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提升了党员的精气神;是对我们党90年风雨历程奋斗精神的弘扬,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好方式。

胡锦星简历

胡锦星,1943年12月17日生,安徽绩溪人。196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1970年8月分配至虹口区海南中学工作。1997年起任上海复兴中学副校长,后任复兴高级中学校长,2005年3月退休。从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还兼任上海华杰仁爱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2008年3月创办上海增爱基金会获批准,并担任理事长。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