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掉漆开裂,老态毕现,位于文献路步行街的千年古谯楼由于常年受风雨侵蚀,楼体早已伤痕累累。昨日,记者在古谯楼看到,楼周围已经用蓝色铁板围挡起来,楼墙脚手架已经高高架起,几辆货车运载着工具停靠在古谯楼附近,工人们忙着从车上搬卸工具。随后,记者从古谯楼上的莆田市博物馆获悉,这边旧馆加固修复工程正在启动,而3天后,位于绶溪公园内的博物馆新馆也将动工。
为何要修?小修不断仍伤痕累累
记者在古谯楼外围看到,谯楼外粉墙色泽陈旧,部分墙体斑斑驳驳。东墙底部,偌大的一块墙体脱落,裸露出里面的土墙,与刷着红漆的整面红墙极不搭调。
“古谯楼‘伤痕累累’主要是受气候影响和环境变化影响!”据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介绍,莆田地处沿海,大风大雨频繁,在长期的风吹雨淋下,原本完好的墙体、基台外砌石块多处开裂,外粉墙皮全面外拱,大面积开裂脱落。南面屋更是严重漏雨,二层南面外廊整体外移,石条护栏大部分损坏,地砖起拱,同时造成展厅楼层地面局部空鼓、裂缝。加之部分构件受白蚁侵蚀,急需加固修复。
“古谯楼具有千年的历史,其间经过不断修复。”游国鹏清楚地记得,1989年他刚到博物馆上班时,古谯楼刚刚大修完毕。1993年,为迎接莆田市建市十周年,古谯楼又进行了大范围的修复。此后,几乎每年都有对古谯楼进行小修小补的维护。2009年,已经是博物馆馆长的他对古谯楼的外墙进行重新油漆,使古谯楼大放光彩。
如何维修?修旧如旧分三块进行
记者了解到,本次加固修复工程计划投入473万元,资金由莆田市人和新天地公共设施有限公司、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维修资金、莆田市财政三个单位共同承担。由莆田市博物馆组织维修,预计在明年元旦前完工。
加固修复工程分为地下基础加固、墙体加固修复及主体加固修复三块进行。其中,墙体加固修复将修补墙体裂缝,外墙重新刷粉、上漆。主体加固修复首先将把屋顶旧瓦全部揭顶,更换腐朽的椽条及破损的瓦片,重新铺顶,以达到治漏的目的。其次还将更换构建,按照文物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采用原有的构建,如非更换不可,也要按照古法造制构建。再次将对歪散的沉重构建归安复位,恢复原貌。此外,还将对柱、梁、枋、斗、拱、雀替、椽等外露构建重刷新漆。
“古谯楼位于莆田繁华地段,周围商贸繁荣,人口往来密集。在维修期间,古谯楼外围设置安全隔离带,施工将采取钢管搭设脚手架,外包安全网,以确保过往行人安全和施工安全。”游国鹏说,目前古谯楼加固维修工程已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另讯 记者获悉,投资约2.7亿元的莆田市博物馆新馆计划于本月20日动工建设,选址绶溪公园内荔涵大道旁,力争于2013年投入使用。新馆占地面积23.3亩,内部布置“莆田历史文化陈列”、“妈祖文化陈列”等十大展厅和三个临时展厅。建成后,将成为展示莆田文献名邦历史和人文的重要窗口,成为青少年爱国爱乡的重要教育基地。
□相关链接
古谯楼
古谯楼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兴化军治移设莆田时所建的子城南门楼。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重建,在楼上设置更鼓刻漏,为全城报时示警,故俗称为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入城,鼓楼被焚毁。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重建,书匾额曰“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被焚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为我省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谯楼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莆田市作区划调整,将莆田县博物馆撤并入市博物馆,馆址改设在古谯楼。
一千多年来,古谯楼一直位于莆田传统城市街区的核心地带,是全市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心,成为莆田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