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赵杨
关注理由:昨日,福鼎市沙埕镇大白鹭村的养殖户老林拿着烂掉的紫菜,显得无助。如果不是大面积的烂苗,这几天正是紫菜大面积收成的时候。据了解,沙埕镇绝收的紫菜养殖面积约8000亩,损失数千万元,这是2008年以来,福鼎最大面积的紫菜病烂灾情。养殖户们怀疑,因企业排污,沙埕港海域水质日益恶化,是紫菜绝产的主要原因。
临近收成突现烂苗病
福鼎沙埕敏灶湾海边,放眼望去,绵延数千米的紫菜竹架随着海浪漂浮,蔚为壮观。不过,走近细看,竹架一片灰白。网帘上紫菜小苗屈指可数,有的网上已经无苗。“如果没有烂苗,现在竹架上应该是黑黝黝的紫菜随着竹架起伏。”养殖户们指着远处的海面说。
在沙埕大白鹭村,不少村民养殖紫菜。据村民们介绍,有的养殖户养殖紫菜的面积达到七八十亩,少的也多在一二十亩,紫菜的收成成了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不过,如今辛辛苦苦培育数月却颗粒无收,村民们无法接受。
老毛家有三十多亩的紫菜,如今面对着大面积紫菜烂苗,他欲哭无泪。他说,8月份开始投苗,看着紫菜苗长出来,还以为会有个好收成,忙着分苗后,如今紫菜苗刚刚长成了筷子长,一个星期前,网帘上的紫菜小苗根部开始烂掉,紫菜陆续掉下来。“再过十来天就要收成了啊。”老毛心疼地说,现在绝收几成定局。
这次事件不仅给养殖户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也给村里人带来很大震惊,不少人对今后是否要扩大再生产显得茫然。因为发生此事,村里有的人已经表示明年不敢再投入养殖紫菜了。
有的海域烂苗率达100%
“平均烂苗率达90%以上,有的海域甚至达到100%。”沙埕镇川石村的村民们向记者证实,按常规年份,原本下海45天的紫菜(10月15日左右)可采收第一水,但从目前来看,福鼎市敏灶湾头水紫菜绝收已成定局。
“开始变红,再变黄,最后根部烂掉,就直接掉了。”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证实,烂根、脱苗主要发生在沙埕镇敏灶湾一带的紫菜养殖区,涉及大白鹭、敏灶、川石、王谷、后澳、上黄岐等村,具体的受灾紫菜养殖户正在登记统计,受灾养殖面积约在8000亩,而一亩的收成在3000元到5000元左右,养殖户损失数千万元。
据介绍,福鼎紫菜栽培历史悠久,是我省紫菜养殖面积最大的产业区之一,福鼎紫菜因其口感脆嫩、鲜美,品质优良而广受消费者青睐,是福建省的名贵特产之一,也是当地渔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品种之 一。
当地政府组织专家介入调查
不过颇为蹊跷的是,福鼎5.3万亩的紫菜养殖面积,目前仅沙埕敏灶湾一地出现了烂苗绝收的现象。
据介绍,在接到养殖户情况反映后,沙埕镇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联系了福鼎市海洋渔业部门开展工作。13日,福鼎市海洋渔业局、宁波大学专家组一行十几人到福鼎市沙埕镇调查研究紫菜烂苗原因。
据介绍,专业人员到事发海域对水质、苗种进行取样研究,还召开了现场座谈会,听取养殖代表户的情况汇报,了解紫菜烂苗情况。“取样培养病毒的结果现在还没有出来。”福鼎市海洋渔业局相关人员表示,目前紫菜烂苗原因仍在调查中。
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证实,2008年时,福鼎也曾大面积地发生过紫菜绝收的状况。不过目前与那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年是因为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影响,持续高温,导致水温升高,福建、浙江沿海多地大面积紫菜病烂,并非只是福鼎的养殖区。目前福鼎的气温也比较正常。
绝收养殖户们疑是海水污染
养殖户们怀疑,沙埕港海域日益恶化的水质,是紫菜绝产的主要原因。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临近的乡镇,曾经将取样的海水送到了上海具有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废水检测,结果海水检测报告中的重金属含量之高让人瞠目结舌,有些元素竟然高于标准限值数十倍。他们忧心,如今的水质,是否还一样适合养殖。
养殖户们说,敏灶湾一带有污染企业违规排污。比如在川石村,有一家无证的塑料米工厂,专门将塑料瓶等进行粉碎,生成出塑料米后进行销售。而生产过程中,有二次排放,全部是排放到了养殖区域。
不过,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区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筏架人为设置密度过高,导致海水交换不畅,也容易加剧烂苗症。
他表示,因为利润可观,渔民盲目无限制地扩大养殖面积,增加网帘的密度和数量,增加壳孢子附着密度。特别是在福鼎的一些内湾海域,海水流动受到阻滞,水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营养盐缺乏,人为导致紫菜营养失调,直接影响藻体的健康生长和繁育,使病菌侵袭、病害发生和蔓延。
不过,有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猜测,遭遇环境不良时,局部海区不排除细菌或病毒的爆发性侵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对尚有苗的网帘及时进行冲洗,去除附着在苗帘上的浮泥;加强干露晒网;合理布局,降低养殖密度:小汛人工冲浪,增加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容量;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定点、定时进行水质状况的检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告知养殖渔民。
感谢福州一读者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8111提供新闻线索,奖励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