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郑重其事,郑湖水柿是福建省柿子中第一家获得绿色商标;湖,湖光山色,郑湖水柿在好的环境中生长,是绿色食品;水,寓意事业风生水起;柿,即喜事连连。”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海峡都市报社社长谢晶思
“海峡都市报开展水柿直销,还提供‘海都农家乐’平台,为果农打开了销售渠道,帮助果农破解了增收难题。”
——沙县副县长施建峰
N本报经济新闻采访部/文 摄影部/图
关注理由:“出乎意料,出乎意料……”昨日,在海都大厦门口举行的“郑湖水柿品鉴会”现场,沙县郑湖乡党委书记彭伟看到,还没到9点半,由两千多位市民组成的队伍已蜿蜒排到华屏路口。彭伟说,没想到曾经滞销的郑湖水柿在福州这么受欢迎,感谢海都报推出的“农家乐”平台,在果农和市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今年郑湖水柿虽遇大丰收,却遭遇销售困境,几千吨名牌水柿如果不及时采摘将烂在果园里。本报获知情况后,特派记者前赴郑湖乡连续报道果农遇到的困境。昨日上午,本报携手当地果农和政府,举办了“郑湖水柿品鉴大会”。半小时内,6吨柿子被抢购一光。
市民抢购柿子果农乐翻天
“你看!队伍已排到马路上了。”站在海都大厦门口,看着郑湖水柿售卖柜台被围得水泄不通,郑湖乡党委书记彭伟乐得直搓手,连说“出乎意料”。彭伟对记者说,原先对郑湖水柿品鉴会是否有市民捧场,心里还直打鼓,没想到爱心市民这么多。
省城市民的爱心令人感动,6吨水柿半小时卖光,面对空手而归的爱心市民,彭伟不断打电话与果农联系,再调5吨货。现场来自沙县的果农代表说,果农得知柿子在福州被抢购后,发自内心地感谢海都报。
郑湖无核水柿具有个大、皮薄、无核、色泽亮丽、口感爽美等特点。2007年,郑湖水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8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是全省柿子类产品中首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2010年,“郑湖”牌水柿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但藏在深山无人识。彭伟说,今年全乡水柿产量达到7000多吨,此次直销到福州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这对于面临滞销难题的广大郑湖柿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海都报社长现场为“郑湖水柿”做广告
“多做善事,必有后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谢大家一大早来这里排队购买郑湖水柿!”昨日上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海峡都市报社社长谢晶思,在郑湖水柿品鉴会开场,就对来现场购买水柿的市民表示感谢。
谢晶思说,海都报之所以搭建“海都农家乐”这个平台,是因为急果农之所急。广大果农经过一年辛勤耕耘,在丰收的时候,柿子却卖不出去。海都报搭建这个平台来进行水果直销,就是为农民兄弟服务,为他们实实在在做一点事。
同时,谢晶思还为郑湖水柿做了一个形象广告:“郑,郑重其事,郑湖水柿是福建省柿子中第一家获得绿色商标;湖,湖光山色,郑湖水柿在好的环境中生长,是绿色食品;水,寓意事业风生水起;柿,即喜事连连。”谢晶思的这段广告语让在场的市民鼓掌叫好。
沙县副县长赞海都:镜头对准基层,版面留给山区群众
“感谢海都,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山区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沙县副县长施建峰在致辞中说,今年沙县郑湖水柿获得大丰收,但由于昼夜温差大,柿子多早熟,根本等不及商家来收购,郑湖水柿出现了增产滞销的现象,眼看着好好的柿子烂在山上,果农着急,政府也着急。海峡都市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派记者多次深入郑湖了解郑湖水柿生产和销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这里举办“走基层、帮柿农”活动,开展水柿直销,还提供“海都农家乐”平台,为果农打开了销售渠道,帮助果农破解了增收难题。
施建峰说,几天来,海都报记者深入到沙县郑湖乡,深入果园,白天与果农面对面了解售果难题,晚上加班加点赶写新闻稿件,及时在报纸上发布郑湖水柿的信息和果农需求。在采访过程中,还帮助果农采摘、分装柿子,充分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展现了海峡都市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及作为全省最有影响力媒体的形象。
爱心大姐义务维持秩序
“不要插队,慢慢来!”昨日上午9点半,爱心柿开卖。此时购买爱心柿子的队伍已排到华屏路口。或许是天气炎热,排在队伍前的市民等候已久开始抢购;排在后面的市民不断往前挤。就连不少在现场采访的记者,也在维持秩序。
突然,一位身着棕色上衣的大姐出现在队伍前头一侧,伸开双手,在场的保安人员以为她要插队,张手将其挡开,“排队,排队,谢谢合作!”
“你误会了!我是来维持秩序的!”这位大姐回应道。原来,看到现场有些人不按顺序排队,大姐急了,索性去维持秩序。
这位大姐姓陈,8点多就跟女儿来买柿子,排在队伍中间的她看到柿子开卖后有人要插队,心里很着急。她担心有人摔倒。陈大姐临时当起了义工,市民得知现场有位“活雷锋”,竖起大拇指赞扬。
全家总动员买柿子
品鉴大会原定于昨天早上9点半开始,可从早上7点多起,就陆续有市民来到海都报门口。在队伍中,有一对互相搀扶的老夫妻,老依伯头发全白,今年80岁,老依姆拄着拐棍。两人早上7点半就从蒙古营赶到海都报。“我和我爱人一人一箱,要买两箱,儿女都在上班,帮他们多买点。”老依伯说,他和老伴就当献爱心。
“不管买多少,只要我们买了,就是对果农的一份帮助。”家住火车站附近的黄阿姨全家总动员,一家来了四个人,总共买走了四箱。黄阿姨说,自家吃不完还可送人。
记者还发现有部分市民买完一箱柿子后继续排队。一位陈姓依姆告诉记者,打开纸箱一看,柿子的品相很不错,就想多买点。“每人每次限购一箱,我就再排一次队咯。”陈依姆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