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微访谈
蚵仔煎与海蛎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阴的故事
蚵仔煎与海蛎煎

 

涂月华(台湾专栏作家)

对于泉州的印象很浅,也很深,浅在停留时间极短,来不及慢慢走访大街小巷;深在偶遇的庙边小吃,滋味了得。同行的朋友告诉我,那叫作“海蛎煎”。

吃不出蒜味道的细细的蒜花,小小的海蛎,满满一盘,若真要来个文学味的说法,真是另类的大珠小珠落一盘,只差没那乐音,多了香气。

那是自由行开放前的记忆,除了让味蕾幸福的小吃外,保留的泉州印象摄影集中,还有一张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家,在混乱拥挤的庙口虔诚膜拜,就像童年记忆中,在台湾每个寺庙里可以见到的身影。当时我为什么举起镜头拍下她的背影?因为她的发上插了两朵花,一朵红花,是人造的;一朵白花,飘着自然清香的玉兰花。这是台湾的老妇人中见不到的美。

我追着她的背影,不停地按快门。

那身影跟海蛎煎一样,带着熟悉和着陌生与新奇。她的沉默与虔诚,全然没人留意,仿佛这几炷香,是她日日经过时必然的行止,可对我这个外来的都会女子来说,那白发上的花朵与绿叶,真是摩登法国与流行大连都跟不上的自然设计。

然后,自由行开放了,小岛上的媒体说起我少年时期常去的士林夜市里的蚵仔煎,因应对岸的人们,也变成了海蛎煎,这让我有些错愕,因为吃过两样小吃美食的我,不觉得那是相同的东西,却起了相同的名字。

于是我在百度上找到了蚵仔煎的起源:传闻在公元1661年时,荷兰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同时,在中国大陆也有类似的吃法。对于蚵仔煎的缘起传闻则有不同说法。

这般简单的说明,似乎也没法子让只吃过其一的人们理解当中的不同,于是很可能有一天,蚵仔煎变成台湾海蛎煎,或者台湾这边的人到了福建说那叫做福建蚵仔煎。却没人发现,它们除了味道不同,长相不同,名称不同,来源说法也不同。

有时候我觉得,就像到北京、上海点菜时说来盘小白菜,吃到的是台湾人口中的青江菜一样,其实就按照原来的说法并无不可,自然地联想着那旅行中的惊奇,有时不尽然着墨在名字,而是味蕾与视觉,环着士林夜市的人群中,肯定也有些女子或男儿,像泉州庙口戴着红白花朵的老妇一样,让人惊艳追逐地享受着旅行中温暖的意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