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残疾农民工回归农场当“新农民”
苦笋回头客多6吨全售罄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残疾农民工回归农场当“新农民”
福清残疾人扶贫开发基地,是一个现代化大棚蔬菜农场,48名残疾工友在这里过上“踏实的生活”
贵州小伙小许,左腿曾摔伤,像他这样的农民工,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份工作
 

N本报记者 周德庆 包华 文/图

本报讯 福清市沙埔镇西岭村,一个“福清市残疾人扶贫开发基地”里,来自全国各地的48名残疾人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工作。为什么他们会会聚在这里?近日,记者来到福清市圣禾农业有限公司,了解这批残疾人工友的农场生活。

农场让残疾农民工不再漂泊

记者到达农场时,正好是工人的午饭时间,工友们三三两两地走出蔬菜大棚,前往农场食堂。记者了解到,在面积达2000多亩的农场里,职工宿舍、食堂和体育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一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踉踉跄跄地走在人群中间,他叫许启勇,贵州省三都县人,41岁。7年前,他左腿不慎摔伤,一家人的生活也随之走到绝境。由于文化程度太低,他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在广东、江苏等地漂泊了几年后,2009年,在同乡的介绍下,他带着妻小来到了这家农场。

许启勇说,他和老婆在农场上班,女儿则在沙埔镇的小学上一年级。“我以前就是农民,打了将近20年的工,现在又做回农民了,我和老婆一个月差不多有5000元的工资,女儿也在附近读书,这下终于踏实了。”

公司董事长陈昌云告诉记者,2008年农场成立后,福清市残疾人联合会问他是否愿意吸纳残疾人就业。他想,公司采用现代化技术,只要经过培训,残疾人工友完全能胜任。随后,在福清市残联和工友的介绍下,残疾人朋友陆陆续续地来到农场工作。

不谈伤心事像常人一样工作

记者了解到,农场根据残疾人员工的大致情况,对他们的工作做了细致区分,比如聋耳的职工,从事采摘和整枝,腿脚不方便的职工,则主要做施肥、打药、浇水的工作。

下午2时30分许,农场的职工开始上班了。在种植甜椒的蔬菜大棚里,记者碰到了正在浇水的老陈。老陈是当地的村民,在工友的配合下,他熟练地用肩膀扛住长长的水带,右手对刚刚种在薄膜里的菜苗浇水,弯曲的左手轻轻地搭在水带上。对自己左手的伤势,老陈不愿意谈,他说,自己现在和常人一样工作,希望同事们能忘记自己是一个残疾人。

记者从圣禾农业公司了解到,在里面上班的职工,每个月的平均收入超过2000元。此外,公司也经常定期举办蔬菜种植培训,他们也希望这些残疾人朋友有一天也能自己创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就业。

许启勇告诉记者,来到农场后,他就没有回过老家。今年,他打算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家过年。对于以后的打算,他希望能在农场工作到女儿在当地念完高中,“那时候,我和老婆就可以回贵州老家养老了。”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