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张大娘
上榜理由:郑州七旬老太有一个“无人馒头摊”,5年来顾客自觉留钱
N望桉
“摊主回家吃饭。买馒头请把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这几天,郑州市纬五路62号院热闹了,不时有陌生人来巷口打听卖馒头的张大娘。5年来,张大娘回家吃饭休息只需把摊子一撂,顾客拿了馒头自然留钱,“比自动售卖机还强”。(11月6日《北京日报》)
在人们看惯了摔倒老人无人敢扶、女童被车碾压18路人冷漠而过等负面新闻后,“无人售馒摊”的横空出世,无疑给人冲击——现如今,居然还存在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
其实,“无人售馒摊”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张大娘所在的62号院是一个“熟人社会”,彼此都知根知底,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道德就比较容易发挥作用,张大娘邻居的一句话一语道破天机:“一袋馒头不值多少钱,乡里乡亲的没人占这便宜。”这里有道德的收支核算:顺手偷走一元一袋的馒头,所获极小,被邻居们知道了,要被戳断脊梁骨,因小失大,又何苦呢?
与其说附近居民“不占便宜”成就“无人售馒摊”的美名,不如说是他们“不敢占便宜”或“不愿占便宜”。这就是道德的约束力量,让身在其中的人压制住自私、贪小便宜等弱点,遵守约定俗成的“无人售馒,主动付钱”的规范。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某人的道德品质如何,而是“环境决定道德”,好的环境能激发人善的一面,而坏的环境只会如阴沟里的淤泥,让人的劣根性像蚊虫一般滋生。这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到干净整洁的高雅场所,一般人都乐意讲卫生。相反,如果身处遍地垃圾的环境,再有自律的人最后也难免同流合污。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身上善与恶、美与丑的因子并存,关键在于社会环境是使他们的善念多一点还是恶念多一点,一念之间,善行与恶行迥异。所以,要想“无人售馒摊”蔚然成风,首先就得让整个社会像张大娘所在的社区一样,具备道德软约束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