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财经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近年减税一直是“主调”
中小企业灰色融资暗涌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财收快速增长,引发“税感焦虑”,《人民日报》再谈税负:
近年减税一直是“主调”

王尚 图
 

N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8166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继去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后,今年财政收入将迈向10万亿元。社会普遍关注:财政收入如此快增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宏观税负重不重?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些钱到底应该怎么花?

近年来,财政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每一项税收新政的出台都会引起社会热议,甚至引发“税感焦虑”。昨日起,《人民日报》推出“关注咱们的税负”系列报道,深度聚焦百姓身边的“税话题”。

税负高不高?

宏观税负在合理区间内,但呈上升趋势

从近年来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上看,“减税”一直是主基调。比如,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结构性减税措施等,都是减税的“大动作”,都能为企业和居民每年减轻税负上千亿元。

相对而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增税政策比较有限,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之外,资源税改革目前只涉及石油天然气和个别矿产品,房产税改革也正处于在个别城市试点阶段,对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也有专家认为,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GDP增长的现状,导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较快。

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根据权威部门的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40.12万亿元,财政收入约为13.6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左右。而2009年这一比重接近30%,2007年则不足25%。

根据IMF2007年的一项计算,工业化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水平为45.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总体看,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基本处于合理的区间内。但考虑到未来几年税制改革还有一些增税因素,比如资源税改革扩大资源品种,全国开征房产税等,我国财政收入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宏观税负水平还将会上升,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民生保障多不多?

财政收入2/3用于民生,但社保和福利水平仍待提高

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0.5%和73.9%。

客观地说,虽然政府每年用于民生的投入都在大幅增加,但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解释说,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的高低,不仅与人均财政收入有关,也与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时期有关。像欧美一些高福利国家,人均财政收入超过了14000美元,而我们的人均水平只有这些国家的8%,福利水平怎么能一样?还有,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时期,历史欠账多,病险水库加固维修,新建、改造农村公路等很多与民生相关的工程和项目都需要花钱,也无法做到将财力主要集中在提高保障和福利上。

财政的钱该咋花?

家大业大更要加强管理,切实把钱花到实处、花出效益

在采访中,群众意见最大的是该花的钱没有花出效益,该省的钱没有省下来,该减的负担却依旧存在。

比如,一条投资20多亿元的重要铁路工程,竟发生了“骗子承包、厨子施工”这样的荒唐事情,工程出现偷工减料,更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专家建议,改善民生除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外,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必须跟上。只有这样,财政的资金才能很好地产生效益,人们才能充分地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

《人民日报》谈税负

9月2日 正视公众的“税感焦虑”(时评)

9月19日“中国税负世界第二”说法不实

9月30日 财政支出2/3用于民生

10月25日 资源税调整不增加百姓负担

(不完全统计)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