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张燕
日前央视调查发现,一种叫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药物出厂价0.6元,批发公司售价3.85元,医院零售价12.65元,中间利润高达2000%以上。这再次引发舆论对药品招投标的热议。(11月14日《新京报》)
看这则新闻,如同看老报纸上的旧闻,比如去年利润达1300%的天价芦笋片事件就曾闹得沸沸扬扬。类似事件的曝光,除了引发舆论声讨外,什么都没改变,实质性的顽疾和黑幕依然存在。
熟悉医疗行业的人都知道,一种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要经过十几个环节的利益链条:厂家到全国总代理,接着(大区域)省级代理、地级市代理、政府采购招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惊人利润的药品背后,总隐藏着可怕的腐败。
一种药品或器械,如果医院院长不同意进院、药剂科主任不申报、采购员不采购,这种药品就不可能进入医院。进入医院后,医药代表还得打通仓库负责人关节,让他配合你进货,即使到财务结算环节,不“出点血”,你也不能及时回笼货款。每一个环节都有权力寻租,其间的成本自然转嫁到药品上——出厂价0.6元的注射液卖给患者12.65元,一点不奇怪。
按照新医改实施方案要求,各省市区将集中建立药品招标采购平台。表面看,这可杜绝以前医疗机构单独招标采购中的腐败,但一个权力更集中的平台恐怕只会造成更大的寻租空间。第三方监督的缺失是集中招标采购的制度弊端。
过去不少分析认为,医疗投入不足,医院只能以药养医。如今医疗投入增加了很多,但监管缺位,采购、用药过程完全垄断在医院及行政部门手上,患者仍只能被宰割。
药品定价应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招标环节真正实现公开透明,只有破除权力垄断,药品中间环节的暴利和腐败才能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