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信睿》
《文艺风赏》
□最近一周
《台港文学选刊》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风赏》
新审美的参与者
《文艺风赏》主编笛安
 

作家笛安的微博粉丝数是49万人,她主编的《文艺风赏》每期印数是25万册(不再加印)。两个数字摆在那里,你就能够看出文学新锐作家的号召力。

《新周刊》曾经做了一期主题文章《文学杂志的生与死》,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到底是文学的读者,还是文学偶像的粉丝。他们引用马家辉的观点:这是一种消费,消费文学。但笛安并不把“读者”和“粉丝”之间的区别放得很大,因为说到底,“阅读”的本质和核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改变。

加盟郭敬明的团队,让笛安在80、90一代人气飙升,同时她本人的作品也被传统媒体所看重:《收获》、《人民文学》争相约稿,拿过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而由她主编的《文艺风赏》也成为了“新兴文艺青年”、“2B青年”(并不含贬低之意,纯属娱乐)的读物。

接受采访时笛安说,“最初我们只是想做一本面向年轻读者的纯文学刊物,尤其是希望这本杂志能承载一些沉重点的精神上的诉求,但是现在,文艺风赏的定位已经在改变了。变得更加多元,设置的栏目触及的领域也更多,涵盖了电影、艺术等吧。眼下没有走邮局发行,但报刊亭可以买到的。”

对于杂志的市场发行笛安并不用太多顾虑,因为有郭敬明专门的团队在运作,而笛安只对内容负责。“《文艺风赏》肯定是更加强调一种时尚感,首先是设计,这个是给人造成第一印象的至关重要的东西,这点上我们的美术总监hansey功不可没。其次就是刊物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吧,更锋利一点,比方说我们有专门的栏目《新审美观》用来刊登一些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稿子——前提是这些稿子本身优秀;还有就是在每期《封面故事》探讨的主题上面,尽量引入一些比较文艺气息浓厚的话题。最后就是我们尽量做到每一期都能用一篇读者的自由投稿,这很重要,我们想跟读者传达出来一个讯息:你们的投稿是有人在看的。”

笛安的父亲李锐也是做文学刊物出身(原《山西文学》副主编),而他对这本文学刊物的唯一的评价是:字有一点小。现在笛安已经把字号调大。

如果一定说《文艺风赏》被赋予什么样的文学责任,也许太过上纲上线,太2B了,但笛安不否认自己的文艺抱负:我们希望成为一些心怀热情的文艺青年的集结号。“我在这里,文艺风赏在这里,但是少了你,就无法完成这场属于我们的文艺复兴。我从远方赶来,希望,你们也在。”这是笛安发在杂志刊首语中的原话,对于“我们的文艺复兴”,笛安的理解是:“至少我觉得在今天,占据权威地位的‘审美标准’有很多僵化的地方。《文艺风赏》在创刊时就已开宗明义,我们至少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建立一个新的审美标准,从更新对文学的审美标准开始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