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冯海宁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昨日在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11月29日中新网)
去年底媒体曾报道,我国将在“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即今年),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而现在人均纯收入一下子增加到2300元,在我国扶贫史上创造了新纪录。
“扶贫标准提高92%”,不仅意味着扶贫面大幅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增加,更需要巨额增加扶贫投入。这种自信源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众所周知,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今年前10月全国财政收入接近9.09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当然,扶贫开发作为系统性工程,还面临不少挑战。宏观层面,贫困人口的存在,说到底在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人群接受教育和创业、就业的机会不平等。要想让这些人群早日脱贫,就需要缩小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让他们享受同等的教育权、高考权,以及职业培训等。
微观层面,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则须到位,让扶贫投入真正用在刀刃上。比如在海南三亚凤凰镇梅村,当地政府扶贫为农民建厕所,很多家庭有两间厕所,最多一户人家则有三间厕所。殊不知,当地贫困户真正需要的是自来水,而不是建厕所——这样想当然的扶贫实为浪费宝贵资金。从国家审计署披露的信息看,部分地方扶贫资金配套不到位或被挪用、部分贷款扶贫项目效益不佳,都是监管不到位使然。
之前我国的扶贫标准不足世界银行标准一半,现在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是否达到世界银行标准,或距离世界银行标准还有多远,值得探讨。一个自信的国家,不仅是提高扶贫标准,还应在扶贫效率等方面有更大的改革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