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广东电白县一夫妇
上榜理由:他们因交不起孩子的住院费,携子裸体上街求助
N廖水南
近日,广东电白县人民路上,一男一女携带2名小孩在街上裸体徒步。据当地警方介绍,该男女是夫妇,来自河南的务工者,两个小孩是他们的孩子,因孩子住院欠费1500元,在无法筹到资金的情况下,一家四口裸行求助。在警方的协助下,医院同意减免他们欠下的治疗费。(见本报今日A33版)
尽管类似事件之前也发生过,但看罢新闻,仍让人感到心酸。拿尊严做赌注,拿身体当道具,这种炒作行为瞬间在网络走红,想必在意料中。善良的人们忍不住要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弱者选择各种吸引眼球的另类手段来寻求帮助,以解决现实困境?
还记得今年3月“眼癌宝宝”的妈妈谢三秀吗?她为了救患病的孩子,在广州街头跪爬千米求捐款。虽然这件事最后被证实是网络推手策划,但谢三秀显然已达到目的。无论是情急之下的“苦肉计”还是被逼无奈后的“荒诞之举”,其炒作效果都屡试不爽,也不断给弱势群体心理暗示:你要想有人帮你,就得怎么撩人怎么来。这虽然在人格尊严上有失体统,但在实际效果上,却比通过正当渠道寻求救助省事得多,也高效得多。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悲哀所在——正常救助渠道不畅通,逼得弱势群体只好“剑走偏锋”。
回到“携子裸行求医药费”事件上,当事人可谓解决了一项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与其说是一种智慧,其实是无奈,沉重得让人啼笑皆非。
当弱者的诉求表达只剩下另类炒作时,这难道不是警醒吗?一方面,我们要求弱势群体走正当途径求援或维权,另一方面,社会救济渠道和法律保障体系又时常“肠梗阻”。如何打通这个瓶颈?当政者无法不正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