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金融界
本报讯 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昨日在深圳举行。在本届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指出当前的市场机制建设有很多问题。新股发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与灵魂,但新股估值定价系统却不够理性;投资者普遍对高市盈率的可持续性估计过于乐观,因此加强市场机制自身的培育尤为重要。他认为,目前新股发行机制下,资本市场参与各方天平过于向控股股东和原始股东倾斜,是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熊长牛短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育军指出,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化估值定价体系,严格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责任,进一步完善询价制度,充分运用发行人、保荐人与投资者的诚信记录,建立与健全机构投资者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促使投资者自我约束,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建议从三方面反思新股破发
针对新股破发率最近两年明显增多现状,张育军建议大家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由上市公司、券商、基金公司,以及投资人参与的市场自身怎么估值的?咱们是怎么估值的?
第二,各个参与主体估值怎么样?是否尽责了?为什么大家都失衡地站到原始股东、控股股东这边。
第三,这么高还买,投资人是否自律了?
不解为何高市盈率仍被接受
张育军指出,基金业新股报价过高,“很奇怪的,基金公司80倍的市盈率可以接受,9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15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到那么高你怎么可接受的?”
张育军认为这种现象让人担忧,“高市盈率带来的恶果是不堪设想的。”他强调,投资者这是在博傻,“对高成长盲目预期是不切实际的,总希望泡沫能够持续下去。其实资本市场20多年已非常清楚说明,大家不能抱幻想,而且证监会也不会放慢IPO发行节奏。”
张育军表示,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诚信是基础;要加强市场自身的激励约束与自身建设;同时以券商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看看我们内部自身的约束是否有效。
最后,张育军以一个笑话告结,“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规定证券从业人员不准炒股,这是为了大家好。因为他预见到了中国股市20年不赚钱。”
□相关新闻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
新股询价基金勿跟风哄抬
N新浪财经
本报讯 在昨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讲话,认为基金公司应理性参与新股发行询价,提升新股定价能力,促进IPO的合理定价。
宋丽萍说:目前基金参与新股发行的程度有所上升。据统计,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询价对象的占比是34%,而对应的有资格参与询价的基金数占比只有22%。但是基金公司在网下询价阶段,报价存在着定价不合理或高估现象。深交所内部研究报告分析表明,基金公司询价对象报价只有26%的比例,在承销商的估值区间内高于或者低于主承销商估值区间的比例分别为41%和31%。
在每单IPO报价最高的前十家询价对象中,基金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5%和32%。创业板报价最高的十家机构,频次统计排名中有三家是基金公司。因此,基金公司在一级市场中要强化估值分析和询价报价的内部决策程序,自觉维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严于自律,理性报价,不能盲目跟风搭便车,更不能因为委托代理问题而出现人情报价或哄抬发行价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