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单士兵
年关将至,年终奖又成热议话题。近日一汽大众公司证实发放相当于27个月基本工资的年终奖(见本报昨日A31版)。这一下子引爆舆论,广大网友“羡慕加嫉妒”。中国青年报昨日的调查显示,47.6%受访者确认自己单位今年会发年终奖,17.5%的人年终奖在3万元以上,16.7%的人在2000元以下。(12月22日《羊城晚报》)
同样是过年,有人吃大肉,有人喝汤,还有人甚至连汤都喝不着,差距如此之大,自然带来强烈的舆论反差。
公众围观年终奖,说到底是对收入分配机制的一次聚焦。梳理各行各业的年终奖,不难发现,影响年终奖的因素,最关键的还在于劳动者从事的行业,而学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这种行业差别决定年终奖的现实,可谓当下收入分配不公的一大表征。
比如,金融、电力、通信、能源等行业的年终奖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恰恰是带着高度垄断性质的行业,垄断经营带来高额利润,其年终奖丰厚无比,自然增加其他行业的相对剥夺感。
值得注意的是,同在汽车行业,拥有国资背景的合资车企年终奖很给力,一汽大众今年年终奖发27个月工资,无疑把他们的风光推向极致,而民营车企却寒酸了,像比亚迪今年甚至没有年终奖。这表明,越是拥有权力背景,在收入分配上就越可能成为获利者。
年终奖是镜子,映照出收入分配机制存在的弊端。财富的分配与转移很多时候都是隐蔽的,正如学者孙立平所说,“将眼睛仅盯在工资上,要想说清中国贫富格局,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在工资之外……”
公众围观年终奖,其实是表达对收入分配不公的复杂情绪。只有真正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难题,年终奖才不会成为那么多人的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