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9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乳制品集体涨价:丧事当喜事办?
奢侈的联谊
□读者反馈
被洗白的“五毒”官二代脱缰的拼爹游戏
网友说话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乳制品集体涨价:丧事当喜事办?

 

N徐德国

北京各大超市昨日称,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将集体涨价,涨幅为每箱1到2元。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近期奶源价格涨幅不大,有些原料还在降价。他表示,集体涨价更多缘于乳企负面新闻不断,为消除影响,公关、广告投入很大。(见本报今日A31版)

临近春节,很多商品都打折促销,国产乳制品却反其道行之。尤其是蒙牛“毒牛奶”丑闻刚被曝光,此时涨价惹众怒,广大网友质问:质量没保证,怎还有脸涨价?

每次乳制品业曝出丑闻,很多网友信誓旦旦称再也不喝国产奶,比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这样的“宣言”铺天盖地,可几个月后,很多人便好了伤疤忘了疼。在乳企巨头面前,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不大,几乎只能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中进行消费选择。这恐怕也是某些乳企丑闻不断却底气很足的根源之一。

此次集体涨价的本质不过是一场心理战,产家与消费者玩算计,借此宣扬自己产品是可靠的,而很多消费者也确实喜欢买涨不买跌。也因为此,某些无良奶企才有了敢逆势涨价的“洞见”,中国乳品市场的非理性可见一斑。

从过去经验看,乳企面临危机时,其策略相当明晰,就是主打“保护民族企业”牌,在这方面,蒙牛可谓“高手”,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民族企业”不是问题,问题是无视消费者健康安全的企业难道也该保护吗?三聚氰胺事件留下一个很大的后遗症,即乳企没有从丑闻中学会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相反,“成功”突围,让他们尝到用偏门办法搞危机公关的甜头,既如此,又何必刮骨疗毒?

类似“毒牛奶”的丑闻放在法治健全的国家,天价惩罚性赔偿早就有了,可在我们这,丧事似乎当喜事办,几句道歉后,就欢天喜地涨价去了。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