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曹林
环保部今年起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并实时发布,但同时表示资金问题是目前最大障碍。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近日说,从技术上说监测PM2.5没有什么难度的,初步估算388个地级以上城市总投入要20多个亿,资金成了最大难点。(见本报今日A5版)
据介绍,平均到每个城市,安装一套PM2.5监测设备,最贵要38万块钱,最便宜8万块钱。我就奇怪了,即使地方政府买最贵的,这点钱算什么呢?
君不见,一幢幢政府大楼,动不动就几个亿,一个什么广场动不动就数千万;甚至一次公务接待,一桌饭的酒钱也成千上万。少搞几次公务接待,PM2.5监测设备的钱也就有了,怎么一说到有关民生的投入,就哭穷?
相关部门给出“资金有问题”的制度理由,称2012年刚开始,以前的预算中没有PM2.5监测设备这一项,需要追加预算的话,比较麻烦。
像这种确实需要的民生投入,通过人大追加的话,应该不是多大的问题,它符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初衷。即使追加程序真的麻烦,可政府预算中不是有一项叫“其他支出”吗?从中腾出一小部分,就足够买PM2.5监测设备了。退一步说,即使“其他支出”也没钱了,每个地方市长都掌握一笔钱,叫市长专项资金,用来为一些临时、应急的投入作准备——PM2.5监测设备所需花费不正符合这要求么?
总之,如果重视这个问题的话,资金不是问题,我们的预算体制为这种投入留了颇多的追加途径,怕就怕地方政府和官员不重视,不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当回事,自然就找各种理由推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