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张枫逸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3月5日新华社)
在“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实际增速高达11.2%,2011年仍保持9.2%增幅的背景下,中央作出八年来首次低于8%的目标调整,体现出非凡的经济理性和决策智慧。
审时度势调低GDP预期增长目标,有助于各级政府卸下“保八”的心理包袱,轻装上阵。与之呼应的是,今年除海南外,其他30个省市区GDP预期增速均持平或下降,其寓意正如温总理所言:“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GDP作为一种评价指标有其局限性,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曾痛批:“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塌了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这样干了三次GDP,浪费了大量财富,真正形成的财富就那一笔。”而高能耗高污染的“黑色GDP”、“带血GDP”,更是备受舆论诟病。在GDP的增长质量上练内功,这样的华丽转身正是公众的期待。
发达国家经验说明,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势必付出沉重代价。今年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中央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增长的决心。
在过去依赖投资的模式下,只要投资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宏观数据就不会太难看。然而,GDP成绩喜人却难掩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生产成本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下降,出口价格优势减少……主动降低增速目标,让经济运行留有余地,才能为结构调整提供空间。
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相比GDP,我们应看重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多少,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多少。无论对国家还是民众而言,有质量的GDP增长都远胜于“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