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残障儿康复面临师资难题
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3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残障儿康复面临师资难题
省残联康复中心里,68名康复师,需要帮助260多名残障儿,人才缺、工资低、培养难,成为孩子们康复的一大障碍
残障儿童的康复,需要康复师长期的帮助
 

N本报记者 张伟 江方方 张超晖 文/图

核心提示:除了康复中心的老师,这是小鑫(化名)跟爸爸的出租屋迎来的第一批客人。昨天,省福彩中心的工作人员给他们送来牛奶、苹果,还有一个小鹿公仔和一大包的积木。8岁的小鑫是先天脑瘫儿,他的爸爸告诉我们:“这是孩子收到的第一份玩具。”

本报“践行雷锋精神,关爱残障儿童”系列报道持续关注残障儿童的处境,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本报968111热线陆续接到电话,不少市民提出要去探望他们、资助他们。省福彩中心继从公益金中拿出15万元资助30名残障儿童后,昨天又去探望了孩子们。“不仅给钱,更要给爱心。”中心负责人说,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让他们不再孤单。

不仅要给钱 更要给爱心

昨天,省福彩中心的工作人员参观了省康复中心的脑瘫、孤独症和听障三个康复机构。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的残障儿童共260多人,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即便如此,不少残障儿童的家庭还是因为贫困,连房租都交不起。

省福彩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捐款,他们还特地带来一些吃的和玩的,想当面交给孩子们。小鑫是大家去看望的第一个残障儿。爸爸陈志清说,一周前刚从南安来到福州,以200元每月的价格,在康复中心附近的村子里租了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

看到省福彩中心带来的牛奶和苹果,老陈很高兴,让小鑫说“谢谢”,小鑫红着脸不肯开口。“孩子是脑瘫,只是影响到双腿,站不起来。脑子没问题,平时跟我聊天,还挺机灵的。”老陈有点不好意思。直到工作人员把公仔和积木塞到小鑫手里,小鑫才微微笑了一下。昨天上午,省福彩中心总共探望了三个孩子。看到牛奶和玩具,家长们都很高兴,对他们而言,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耗尽全力。其他的,真是顾不上了。

把新人培养成康复教师需要3年

在省残联康复教育中心副主任罗小华看来,除了经济困难,残障儿童康复训练还面临着一大问题:师资不足。

按照省里规定,像康复中心这样的特殊机构,师生比例起码要达到1∶3,“我们目前只有68名老师,距离标准还差至少12名。”罗小华说,尽管有缺口,但就全省而言,省康复中心的师资已是最好的了。不过,受限于编制人数,绝大多数老师只能由康复中心“自行聘用”,每月收入不过两千多元。迫于高负荷低薪酬的压力,一旦有更好的工作,老师们就很可能会跳槽。

詹华英从1996年开始,就在康复中心从事听障训练教务。“残障康复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这需要师生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感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如果半途换掉老师,孩子会很不适应,也不利于康复计划的持续性。”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过700余人,“把新人培养成熟练的康复教师,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詹华英坦言,省残联康复中心尚且如此,其他康复机构和民营机构,情况可想而知。据记者了解,不少民营康复机构的师资,主要由残障儿家长组成,缺乏专业培训。因此,加大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这一边缘学科的关注,培训更多的专业师资,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已成当务之急。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