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海峡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龙应台文化行脚到高雄
台公营企业巨亏却发高薪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3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应台文化行脚到高雄
要以村落为单位落实“文化公民权”
龙应台在茄萣渔村与昔日的好友一起携手走过老街
 

N海潮

台“行政院文建会主委”龙应台首次文化行脚,18日第一站先抵成长之地高雄茄萣(dìng),不但高雄市长陈菊亲往迎接,还吸引了大批媒体采访以及地方民众围观。龙应台与老友携手走过老街、参访庙宇,面对乡亲的热情,她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龙应台父亲曾经是茄萣的警察巡佐。龙应台表示,14岁至23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就在茄萣。不少孩童见她身旁包围这么多民众和媒体记者,疑惑地抬头问母亲:“妈妈,她是谁?”

近乡情怯怕闽南话讲不好

昨天上午近10时,龙应台率“文建会”官员、近30位媒体记者乘高铁抵台南,搭上巴士直奔茄萣,等不及的她在车上就回忆起在茄萣的年少岁月。

第一站赐福宫,是龙应台昔日最熟悉的场域,14岁来到茄萣,30多年后,她还记得当时和妈妈到庙前市场买菜,她说,“近乡情怯!以前天天讲闽南语,如今,漂洋过海近40年没有用闽南语,不知今天会讲得多糟!”

庙里放鞭炮迎接龙应台,还贴上迎宾的红纸,上头写了“咱茄萣人”,让龙应台感动莫名。但她告诉乡亲,看故乡不是此行主要目的,而是思索文化要落实,要以村为单位;全台有7000多个村,以村落为单位,才能真正落实“文化公民权”。

龙应台表示,村落要让文化从底层满地开花,需要政策配套,选定茄萣踏出第一步,是因为茄萣是文化资源特别少的偏乡,但民间文化却很丰厚。文化部门以后要找几个试验点来整合配套,让泥土文化生根。

牵着老友手一起走过老街

离开了赐福宫,龙应台牵着老友的手,一起走过老街、走过昔日住过的警察宿舍旧址,参拜金銮宫、参观建醮准备的王船,一路回顾近40年前的人与事,形容这是穿越时光隧道。

龙应台说,一路走来只有感动,特别是思念她的父亲。她的成长,对事情有认知是从茄萣开始。她即是茄萣市场的小孩,也是外省难民的小孩,深入在地的文化,但又在边缘。在茄萣的市街上,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艺阵与王船,强烈的印象,永生不忘。

她还回忆说,小时候的印象中,茄萣的冬天,天很黑、很冷,玩伴的爸爸,总是在寒冬的三更半夜,脚穿塑胶靴,上船捕乌鱼。这就是她的生活范围,茄萣决定了她的南方视野。

一位医生的人格影响龙应台一生

老街步行的最后,龙应台拿着一束鲜花,婉拒媒体陪同,自己进入一座三合院,探望一位已故医生的家人。

原来,龙应台少年时代因为家贫,看不起医生,一回不得已,妈妈带了几个孩子来看诊,医师不会讲普通话,用闽南语与母亲交谈后,病历用德文写,竟不收医药费,而且从第一次到后来都没有收费过。“如此人格,我走了全世界,心中还有这么一位小镇医师的典范常存心中,而且超过任何政治的割裂。”

她说,多年之后,在台湾民主发展过程中,她才首次听到族群的分裂,外省与本省之类的话,“我在茄萣成长的整个过程里,从来不知道有那种所谓的分裂,从来没有听说过。我的思维,提出‘泥土化’,这是事出有因的,也与茄萣有关。”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