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周德庆
本报讯 谁说只有闽南人才会唱《爱拼才会赢》?在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村党委书记林哲龙带领乡亲们,用20多年的时间把一穷二白的小渔村,变成了国内的“海带第一村”。
谁说共同致富是历史性难题?林哲龙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使全村3000多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谁说农村的养老、医疗和教育是麻烦事?在官坞村,农民免费参加新农合、新农保,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养老金,孩子们则免费读到高中。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连江县黄岐半岛的官坞村,聆听“海带第一村”与他们的好村官林哲龙的故事。
曾经 有脚不踏官坞角 有女不嫁官坞男
官坞村离福州有近100公里的路程。从福州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驱车两个多小时,就能来到与马祖列岛一水之隔的官坞村。官坞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因历史上曾是官方盐船停泊点而得名。
走进官坞村,整洁的村道、漂亮的民居、庞大的工业园区以及新建的敬老院、官坞纪念馆、临海公园……都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富裕幸福的海边渔村。在村子后面的半山坡上,有一排破旧的石头房子,是村里为了教育子孙后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而特意保留下来的。
官坞村的变迁,和一个土生土长的村民林哲龙有关。现年56岁的林哲龙,是官坞村的村党委书记,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村民们告诉记者,30多年前,官坞村水、电、路都不通,全村800多户人家、3000多村民,守着低矮破旧的石头房子,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村民人均年收入仅93元,以至于当地有民谣说:“有脚不踏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男。”而林哲龙就出生在这个贫穷小村的一户不起眼的农家里。
1978年,当了4年兵,并在部队里入了党的林哲龙退伍回到了家乡。
林哲龙回忆,当时他看着村前那片漫无边际的海,心里想:“难道官坞村就这样一直穷下去吗?我作为一个退伍军人,应该退伍不褪色,做一个带领全村渔民致富的排头兵。”退伍刚两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林哲龙组织6名同村青年承包了10多亩海域养殖海带。第二年就有了丰厚的回报,每人赚了1000多元。“当时,这个收入等于村民人均年收入的近10倍。”村民老林说,他最佩服林哲龙的是,他赚了钱,却没有忘记还在吃苦的乡亲们。
1984年8月,时年28岁的林哲龙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则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探索 一根海带做成三个“全国第一”
林哲龙坦言,这么年轻就当上了村干,压力很大,而当时他的理念是“规模产生效益,大规模才有大效益”。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林哲龙把全村原有的600多户单打独干的农户重新组合为53个联合体,首创“分工作业、统一管理”模式,全村合力拓展海带养殖业。
1987年,获得村民普遍认可的林哲龙,当选了官坞村的村党委书记。如今,林哲龙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已经干了25年。
刚尝到联合甜头的村民很快就遭遇到了一场严重危机。1988年冬,村里的海带苗如常下海,却因温暖的海水,导致喜冷的海带苗出现了严重烂根的现象。“怎么办?村民们把过去几年赚的钱全都投进去了,要是没有收成,全村的人又会返贫。”林哲龙回忆,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后,为了及时补种,他大胆提议用飞机从山东空运一批海带苗。
当年官坞村的海带生产投入增加了近一倍,但因全国沿海普遍受“暖冬”影响,及时补种的官坞村获得了大丰收,一公斤的海带卖出了两元多的高价,是过去的两倍多。
在林哲龙的带领下,一部分村民因养殖海带而富了起来,可如何实现全村人的共同富裕?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他提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公司+渔户+科研+基地+合作社”的农村合作化新路子。1995年,官坞村以村委会名义,创办了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当时的村党委书记兼任村办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其他两委干部也分别兼任企业的厂长、车间主任等,而其中的股份村集体占30%、渔民占70%,“渔民可以用钱入股,也可以用劳动力入股,每个村民都有成为股东的可能。”林哲龙说。
公司成立后,下设海带育苗场、鲍鱼育苗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厂、海水研究会等经济实体,逐渐建立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集育苗、养殖、加工、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雏形。
在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官坞村将一根海带做成了三个全国第一:拥有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良种基地,年可供养殖面积25万亩,供应国内8个省和出口2个国家(日本和韩国),占全国总量的60%;海带养殖面积、产量居全国村级首位;精深海带加工系列产品有十几个品种,年产量5万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带生产加工基地。
2011年,官坞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6亿元,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80%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60%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林哲龙也兑现了当初“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诺言。
现在 在官坞吃、住、教育都不用愁
在官坞村的工业园区里,43岁的外来工老但正抱着1岁多的女儿在散步。记者了解到,在官坞村像老但一样的外来工有2000多人。
老但告诉记者,2004年,他从老家四川省乐山市的农村来到这里打工。过年回家时,林哲龙对他说,别这么折腾了,回去把一家人都带过来,“在官坞,我保证你们吃、住、孩子上学等问题都不用愁”。
随后,老但陆续把母亲、妻子、儿子、儿媳都接了过来。两年前,夫妻俩在官坞村里生下了可爱的小女儿维维。“不回去了,再也找不着比官坞村更好的地方了。”记者了解到,像老但一样全家人都在村里打工的有几十户人,时间最长的一家人已经呆了10多年了。
记者了解到,从1990年开始,官坞村设立村级福利基金会,每月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335元,老党员405元,低保户450元,发放殡葬费和农民免费参加新农合、新农保。2005年后,官坞村实施了村民及外来务工者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村民医保等一揽子福利措施。此外,村里的孩子考上了大专以上的院校,还有数额不菲的奖学金。
“这些福利,外来工和本村村民我们都一视同仁。人生能相聚在一起都是缘分,官坞村没有本地人和外来工之分。”林哲龙说。
记者注意到,在官坞村,女孩子考上了大学,一次性奖励3000元,而男孩子考上了大学才奖励500元。“自古以来,官坞都是靠出海打鱼为生,因而特别重视男性的成长,但现在社会变了,女人也顶半边天,不同额度的奖励金额,是为了改变村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林哲龙说。
目标 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2万美元
记者见到林哲龙时,他正和工人在村里的海参育苗基地劳作。官坞村已被国家农业部渔业局列为现代渔业发展试点村,海参的育苗、加工和养殖产业,是林哲龙现阶段的一个工作重心。
林哲龙说,官坞村原来的产业结构,是鲍鱼吃海带的单向产业链。鲍鱼容易得病,需要清澈的水质,不得不经常清理水体、打药,一定程度上导致海域污染。而海参以鲍鱼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为食,“发展海参养殖业,可以形成鲍鱼吃海带、海参吃残渣的循环产业链”。
在林哲龙和其他村干的推动下,官坞村的海参养殖产业正向良性化方向发展。目前,官坞村的海参育苗投产项目年产值预计可达到3亿元,整个育苗项目建成后,可年培育海参苗1.5亿只,实现产值5亿元;加工基地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多元。官坞村的海参养殖基地去年下半年已投产,预计年产值约5亿元。
除了在传统优势的海产品的产业化方面延伸外,官坞村还将目光投向旅游地产开发。村里引进了福建天福集团兰庭公司开发旅游地产,投资20个亿,围海造地150亩,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设计建成港式小镇,主要从事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乡村游、海上乐园、农耕游、水产品一条街、海峡美食一条街等项目的开发。
林哲龙说,官坞村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村社会总产值25亿元,比“十一五”翻5-6倍,“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全村村民人均GDP可达到1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5万-2万美元,达到西方国家农民收入标准”。
采访手记
他改变了整个官坞村
在村里采访时,无论是村民还是外来工,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村党委书记林哲龙。“林书记人太好了,除了赚钱,我们还怕被歧视,但林书记给了我们尊严。”外来工说。而本村村民则说:“林书记改变了全村的面貌,没有他,大伙的日子不会过得这么舒坦。”
现年56岁的林哲龙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林哲龙说,他生在这片海域,长在这片海域,1977年入党时,他牢牢记住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路程,林哲龙坦言,支持自己一路走过来的是“只为争先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不把困难当借口”的人生格言。对于未来,他表示,还会在村党委书记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地干好每一天,“为官一任,造福百姓,周围的老百姓都很穷,即便自己很富裕,人生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请您来投票评选“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
投票时间:3月15日—5月5日
投票方式:
短信投票:省内中国电信用户(天翼手机)发送“TP+候选人编号”至号码“106592460”;
省内移动用户发送“TP+候选人编号”至号码“10621758”;
省内联通用户发送“TP+候选人编号”至号码“1065582806”。
1.同一手机号码限投30票,每条短信每次可输入1个不同的参评编号进行投票;2.本次短信投票仅收取通信费,免收信息费。
网络投票:1.本次网络投票平台设在东南网(http://www.fjsen.com),投票用户必须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用于抽奖),主办单位对投票人信息严格保密;2.如果发现刷票,将删除票数;3.一个IP地址每日限投十票;4.一个身份证号码限投一票。
奖励办法:
为鼓励大家踊跃参与,本次投票每周抽奖一次,产生十名中奖者,每名奖励500元话费(直接充入中奖者手机号)。中奖者手机号将在《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建电视台、东南网公布。
整个活动投票结束后进行一次大抽奖,奖励拟为:
A.一等奖一名 价值壹万元奖品
B.二等奖二名 价值伍仟元奖品
C.三等奖五名 价值贰仟元奖品
D.鼓励奖十名 价值伍佰元奖品
中奖者手机号将在《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网公布,凭身份证和手机号码领奖,偶然所得税由获奖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