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贺绍俊:山地和海洋的短兵相接
杨少衡:民间信仰的文化猜想
刘登翰:题材“不决定”论
尹汉胤:本土创作需要文化自信
林那北:本土题材应有独立思考
陈希我:福建的“边缘感”让我感觉很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登翰:题材“不决定”论

学者、评论家
 

从“闯关东”到“走西口”,接下来就是“下南洋”,福建看到外面的作家来写福建题材着急起来,前一段广东拍了一个《下南洋》的纪录片,是在福建客家土楼拍摄的,认为再不做“过台湾”,又要被人拿走了,但其实创作和题材没有绝对关系,好坏不是题材决定。题材和创作的关系在哪?第一,本土题材提供了一个很独特的文化方式、生存方式;第二,本土题材对作家的意义在于他们的生存经验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两个意义,本土题材对创作的好坏是没关系的。

本土写作又要超越本土,带着整个民族的视野、全球视野,要从脚下出发对本土关注,本土的人生、本土的文化、本土的生存经验,这是你的本土写作的意义。无论是南帆的历史大散文《马江半小时》,还是林那北的小说《我的唐山》,我想都是在他们对本土了解后,带给他们独特的经验和思考发掘本土应该发掘什么。我觉得是特殊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下南洋、茶、再移民文化……都给福建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生命题材。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