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薇
本报讯 全球气候变化是怎么回事?如何跟学生讲清楚商品的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篮球场上长传快攻的战术要如何实现?……为了回答这些问题,13日上午,福州一中的24名青年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福州一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上述问题,正是部分学科片段教学的内容。
“比武”分为文科组、理科组和技能组,参赛选手在比赛前一个小时才知道讲课内容,需要在一个小时内准备好教案,并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这样的安排,对老师的应变能力、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年轻老师们各出奇招:政治组的选手,从平安夜天虹百货打折秒杀,讲到了超市里大米的售价;体育组的选手聊起了NBA和林书豪;地理组的选手谈到了福州最近的降雨量……
通过“比武”,福州一中探索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机制。
优秀学生更不好教
社会上有这么一种说法:能进一中的都是特别优秀的孩子,老师随便教,学生都能表现出色。真的是这样吗?青年教师“大比武”的评委之一、福州一中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日亮老师说,优秀的学生是容易教,但一中老师的目的是教得更好,是更充分地挖掘出孩子们的潜力。而且,优秀的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本所学,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学生是买方市场,老师肚子里如果没有足够的墨水,根本没法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一直提倡要在学习的状态下当老师,要做‘研究型’教师。”
怎样培养“研究型”教师呢?福州一中有一个独特的做法——建立专家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10人组成,主要成员是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委员会的成员深入各班级听课、评课,同时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与他们交流探讨,实现“专业引领”的效应。
“老教师像百科全书”
除了学术委员会,一中还为每一位青年老师配备了“导师”。“导师”由学校特级和高级教师担任。
英语教研组的青年教师邱天华进入福州一中工作7年来,一直受到导师、特级教师王东的指导。“从备课、上课到批改作业、出考卷,王东老师都手把手地教我,使我受益良多。”邱天华说。事实上,任何工作上的问题她都可以请教王东,因为“他的经验实在是太丰富了,就像百科全书一样”。